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台大急診教授提醒:米酵菌酸難察覺 1.5 毫克就致命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越演越烈,病危人數也持續增加,相當令人震驚!僅僅只是吃盤炒粿仔、河粉,竟短短 1 周就失去生命,到底是什麼樣的毒素,如此猖狂?台大急診教授提醒,米酵菌酸難察覺,1.5mg 就致命!

昨日與我們談論著可能是炒飯症候群、仙人掌桿菌的台大急診臨床教授李建璋醫師說,聽到越來越來越多的死亡案例,雖然仙人掌桿菌造成的炒飯症候群還無法完全排除,但米酵菌酸的可能性確實在心中逐漸升高。

米酵菌酸超毒,易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

李建璋表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桿菌的腸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兩者很難區辨。

中毒後,都會出現昏迷、休克、肝衰竭、腎衰竭,以及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仙人掌桿菌更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和重症案例愈來愈多時,米酵菌酸可能性就增大了。

台灣未曾見過!但 1.5mg 就可能致命

李建璋指出,因為即使是極為少量約 1.5mg 的米酵菌酸就可能致命。根據過去全球曾爆發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潛伏期範圍為 0.3〜16 小時,有 30 至 100% 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

他說:「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常見於大陸報告,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日、韓從未發生過,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推論,會優先考量仙人掌桿菌。然而,隨著中毒規模和猛爆程度提升,對於仙人掌桿菌就極為不尋常了。」

李建璋提到,大陸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相關報告中,早期常出現於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受到污染導致中毒,自 2018 年以來,則有 3 起木耳、5 起濕粄條致使中毒。

米酵菌酸無腐敗味難察覺,不小心就中招

困難的是,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是無法被人們察覺到變質的。「味道和顏色都看不出,甚至口感也無異常,不像一般變異腐敗的食物,可能有外觀、味道、口感不同,可及早得知,相當難提早察覺。」他說到。

李建璋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導致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的細菌,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細菌,分佈廣泛,可以在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木耳類中被找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陸相關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這表示,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污染,但如果是在自家加工過程被污染,是相當難管制的。

商家不自製粄條粿仔河粉,污染源從哪來?

李建璋說,但是台灣的商家一般不會自製粄條、粿仔、河粉等,但如果是工廠製造就受污染,那麼就要從源頭調查,該餐廳的上游供應商應該要同步清查,且擴大回收。

確診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必須從患者或食物細菌培養陽性,或是蛋白質鑑定,確定米酵菌酸存在。治療則可用抗生素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ceftazidime、carbapenems、fluoroquinolones、minocyline 殺死細菌。

然而,米酵菌酸中毒致死最大原因是「毒素」,不是細菌!他語重心長地說,光殺菌無效,如果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一個方法卻無濟於事。因為只要 1.5 mg 的米酵菌酸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

李建璋呼籲,無論這個案件最後結局為何,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如何幫助大家預防避免,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文 / 黃慧玫、圖 / 孫沛群

延伸閱讀: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可能元凶之一?米酵菌酸是什麼、中毒症狀、危險食物、如何預防一次看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台大急診科教授推測可能是「炒飯症候群」致命,帶你快速認識仙人掌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