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 元凶「米酵菌酸」是什麼、中毒症狀、危險食物、如何預防一次看

台北市信義遠百 A13 寶林茶室爆發大規模食物中毒案件,造成 18 起案例,其中 2 人死亡、5 人病危。2 名死亡個案 28 日進行解剖相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證實,死者血液內有驗出「米酵菌酸」(邦克列酸),雖然並非最終的檢驗結果報告,但對於後續事件調查更有明確的方向。到底什麼是米酵菌酸,會出現那些症狀,常出現在那些食物上,該如何預防呢?

米酵菌酸是什麼?

台大急診臨床教授李建璋醫師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導致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食物中毒的細菌,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細菌,分佈廣泛,可以在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木耳類中被找到。米酵菌酸屬於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

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許仁毓表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確定是米酵菌酸所致,米酵菌酸屬於高脂毒毒性,只要攝取 1 到 1.5 毫克就可能致死。

米酵菌酸潛伏期

李建璋指出,根據過去全球曾爆發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潛伏期範圍為 0.3〜16 小時,有 30 至 100% 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常見於大陸報告,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未發生過。

李建璋提到,大陸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相關報告中,早期常出現於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受到污染導致中毒,自 2018 年以來,則有 3 起木耳、5 起濕粄條致使中毒。

米酵菌酸易出現在那些食物上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多出現於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泡發的食物上,像是發酵米、穀物類製品、發泡木耳等,只要環境衛生不佳、原料變質(泡發過久)、儲存不當(存儲環境高溫、潮濕)就可能出現質變,造成米酵菌酸滋長。

那些食物可能出現米酵菌酸

◆ 穀物類製品或發酵品:河粉、腸粉、酸湯子、吊漿粑、年糕、玉米澱粉等
◆ 薯類製品:粉條、甘薯面、寬粉、紅薯澱粉等
◆ 木耳類:泡發後的黑木耳、白木耳。
◆ 椰子製品

米酵菌酸中毒症狀

米酵菌酸會影響消化、神經、肝、腎等器官,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頭暈、無力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現意識不清、中樞神經麻痺、肝腎衰竭等,嚴重甚至死亡。不幸的是,目前仍沒有特效解毒藥物可用。

許仁毓指出,很多人認為食物只要煮熟就可以消菌,但米酵菌酸的耐熱性極強,加上在發酵製作過程中,毒素累積是不斷加乘的的,即使是使用極高溫度也不能破壞其毒性,因而致死率相當高。

米酵菌酸難察覺不小心就中招

李建璋說,困難的是,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是無法被人們察覺到變質的。「味道和顏色都看不出,甚至口感也無異常,不像一般變異腐敗的食物,可能有外觀、味道、口感不同,可及早得知,相當難提早察覺。」他說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陸相關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這表示,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污染,但如果是在自家加工過程被污染,是相當難管制的。

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為此,Heho 健康營養師劉思妤建議,想要預防米酵菌酸中毒,必須從食材的製程,以及儲存環境等下手,才有可能做到。

她提醒,購買濕的河粉、米粉、粿條和涼皮等,要注意保存期限,以及商家的儲存環境。如果超過保存期限絕不購買,也不食用。烹調前再次檢視外觀,有無發霉或色澤改變等。

不要一次大量採買,需要烹調時,少量購買、盡快食用,如果暫不食用或有剩餘,應盡快放入冰箱儲存,但不得超過 2 天。這時,就要注意時常檢視冰箱冷度是否夠冷,且冰箱內容量不要塞得過滿,才不會影響整體冷度,確保每樣食物都在適當的低溫下保存。

如果習慣在家中自製澱粉類發酵品,注意不使用發霉的原料,像是擺放過久的米類、玉米等;而儲存時,更應注意防潮動作,才能防止霉變。食物烹調時要注意衛生,乾淨的檯面和廚具,並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分開處理,並充分煮熟。

劉思妤提醒,發泡黑木耳、白木耳時,應使用乾淨的水和容器,且發泡時間不應超過 24 小時,且現泡現煮、現吃,才能確保食物新鮮,也能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

李建璋呼籲,最重要的是,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諮詢專家:北榮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 許仁毓、Heho 健康營養師 劉思妤

文 / 黃慧玫、圖 / 孫沛群

延伸閱讀: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台大急診科教授推測是「這」原因致命
寶林茶室釀「3 人裝葉克膜、1 人死亡」共同點是炒粿條!細菌培養要花 2 周才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