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痠、手麻可能是胸廓出口症候群!原因、症狀、治療一次看

王小姐是一位鋼琴演奏家,教學外也不定期參加演出,被雙手的酸麻、腫脹、無力困擾非常久,尤其在密集練習後更加嚴重,甚至影響演出。曾經在國內外就診並治療,但效果並不明顯,輾轉到復健科求診,經檢查後為罹患「胸廓出口症候群」。

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是很古老的診斷,一般人對它非常陌生。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胸廓出口位在鎖骨上方內側,中間有很重要的神經血管線路會經過,這裡的神經上游來自從頸椎出發的頸神經合成臂神經叢,往下掌管整個手臂手指的感覺運動,經過的血管也掌管整個手臂及手指頭的血液供應。

引起胸廓出口狹小原因

胸廓出口受鎖骨、第一肋骨和胸骨的限制,而穿過胸廓出口的神經血管結構的壓迫點會發生在三個不同的空間:斜角肌三角形間隙、肋鎖骨間隙和胸小肌間隙。至於造成出口狹小的原因常見包括先天肋骨異常、先天肌肉異常及各種急慢性肩頸損傷。

陳建成指出,骨性異常的發生在頸肋或異常的第一肋骨;常見的肌肉異常有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肌肉變異,有時是鎖骨下肌肌肉變異。至於最常見則是各種急慢性肩頸損傷,上述案例就是屬於慢性損傷,在職業醫學中稱做重複性勞損(repetitive strain injury, RSI),又稱過度使用症候群。

常被誤診為椎間盤突出或頸椎骨刺

陳建成表示,胸廓出口症候群症狀包括疼痛、感覺遲鈍、麻木和虛弱,長時間及嚴重的臂叢神經壓迫可導致肌肉無力和萎縮,壓迫到血管則伴有肢體腫脹的疼痛和發紺、手指感覺異常等。這些症狀並沒有特異性,臨床醫師常會以頸椎骨刺及椎間盤突出或腕隧道症候群方向治療,因此效果不佳。

胸廓出口症候群不易診斷,目前並沒有特定檢查和儀器可以診斷出來,臨床上主要以理學檢查及排除法來下診斷。陳建成強調,理學檢查敏感性並不高,儀器檢查如X光、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或肌電圖神經傳導檢查,主要是用來做鑑別診斷,排除其他原因,並非用來確診,只有少數血管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可藉由超音波檢查或血管攝影來得到診斷依據。

依疾病嚴重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一旦被診斷為胸廓出口症候群,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只有少部份先天異常且症狀嚴重的案例才會使用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除了一般的口服用藥外,比較特別的是局部注射,現在有局部麻醉劑、類固醇或肉毒桿菌素可以使用,增生注射療法則是在用來調整區段不穩定或不平衡時可嘗試使用。

他強調,物理治療仍然是TOS主要治療方法,一般至少要進行4到6週的物理治療,由專業的醫師及治療師針對肩頸、手臂、肌肉骨骼分析,再透過復健治療訓練,取得肩頸區柔軟度及肌力的平衡,而姿勢調整訓練則有助於患者坐直並站得更直,以減輕胸廓出口神經血管結構的壓力。

文/邱玉珍、圖/孫沛群

諮詢醫師: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