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小心肝,從預防脂肪肝開始!中醫攻邪補正彈性調整抗肝癌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調查發現,受測的國人脂肪肝檢出率高達 54%。別以為脂肪肝無傷大雅,若無積極減重、多加控制,將可能惡化為肝硬化肝癌。從飲食、運動、情緒三方面做起,顧好小心肝,預防肝癌發生。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 10 大死因,肝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第 2 位,與慢性 B 型、C 型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所致肝硬化有關。且慢性肝炎感染初期,多半無明顯症狀,等到身體感到疼痛,常一檢查便是肝硬化或肝癌。

情緒、消化毛病多,小心肝癌找上身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藏血。疏泄即精神情緒、消化是否舒暢,「肝喜條達,不宜抑鬱。」肝掌管情志,若長期情志不舒,則會肝氣鬱滯,影響五臟六腑功能;若肝血不足,則肝陽旺,也就是俗稱的「肝火」。肝膽互為表裡,肝不好,就容易出現倦怠、胃口差、口臭、黃疸、小便深黃等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醫師陳建宏說,根據肝癌發生的原因,中醫可分為下列幾種,而形成肝癌的病機複雜,總而言之就是「正虛於內,邪毒凝結」。

  • 正氣虛弱:《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身體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便容易讓疾病趁虛而入。
  • 情志久鬱:如果長期情志不疏,氣機不利,氣滯血瘀是形成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 脾虛濕聚: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消化系統出問題,痰濁氣滯,痰血互結,形成肝癌。
  • 濕熱結毒:持續情緒不順暢,致急躁、上火。
  • 肝陰虧虛:長時間肝火上亢,損害身體。

肝癌在西醫常規治療比較特別的是,化療沒有特別的角色,最有效率的治療方式即手術將部分或整個肝切除,除非腫瘤多顆、分散,便會對通往腫瘤的大血管採用栓塞療法,減少腫瘤的血液養分供應;或以無線電頻燒灼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或近來中後期肝癌患者能以標靶藥物治療。

攻邪或補正,視病程與體質靈活調整

從術前到中後期,中醫都有其介入時機。陳建宏說,開刀前,擔心病患術後恢復慢、氣血弱,中醫會先幫忙調理身體,增強抵抗力、抗癌力。遇到年紀大或不適合開刀的病患,便會以扶正攻邪的藥物配合標靶治療,陪伴抗癌。若是身體正處發炎當下,或許以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虎杖、黃水茄等藥材消炎、清熱利濕。

「攻邪或補正,還是要考慮病人的狀況,年紀較輕或沒有其他慢性病,會加強攻邪。氣血不足,就要補虛,中醫會靈活彈性調整。」陳建宏強調。

若為肝功能損傷、末期肝硬化、非癌症末期疾病如慢性 B 型、C 型肝炎導致肝硬化,常有腸胃道不適、不好睡、食慾不振、下肢水腫等症狀,除利用中藥之外,中醫也能協助以針灸改善排便、睡眠。

他分享,曾在醫院安寧病房,以針灸緩解安寧病患失眠、消化不佳的狀況;或在病患頑固性打嗝、嘔吐的狀況下,利用針灸改善橫膈痙攣,並以中藥協助高齡八旬病患增強體力,維持生活品質。「癌末病患常是滴水難進、吃不下,藥物劑量也用不到太高,容易昏睡或副作用強烈,我們能做的就是針灸紓緩,不用額外給予藥物。」

居家穴道按摩,搭配飲食、運動、情緒調節

針灸講「得氣」,陳建宏表示,若民眾要自行在家進行穴道按摩,要有足夠的力道,只要感受到酸、脹、重、麻、溫,早中晚穴道按壓各 1 分鐘即可。

  • 睡眠:耳門穴(清熱消腫)、安眠穴、神門穴(鎮靜、安定心神、補益心氣)、內關穴(調節自律神經)、太衝穴(疏肝理氣、紓壓,安定憂慮、鬱悶、焦躁)
  • 脹氣:中脘穴(脾胃病的常用穴,主治腹脹、腹瀉、腹痛、一般胃病等)、關元氣海穴、內關穴(治胃痛、脹氣、胃痛、噁心)

肝在生理上是個重要的解毒器官,陳建宏建議, 生活飲食上多水份、多蔬果、多吃原型食物,避免難消化又刺激性的食物,更要避免吃到含有黃麴毒素或發炎物質的食物。同時要維持運動和體能,避免把過多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此外,應找到個人興趣或抒發壓力之管道,「身心都舒暢,疾病比較不會找到你」。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西醫整合科主任 陳建宏醫師

文 / 呂嘉薰 編輯 / 賴以玲、黃慧玫 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體重掉不停、體力難負荷!中醫用 3 治療助頭頸癌患者重拾生活品質
延長壽命,生活品質也能提升!中醫輔助治療攝護腺癌,有效減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