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 50.8 %,其中,男性為 57.1 %,女性為 43.3 %。專家提醒,肥胖不僅是一種外型問題,更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顯著增加多種健康風險。
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鄭以勤表示,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單位 BMI,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 40 %,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 35 %,而癌症,如食道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的風險亦分別增加 1.24 倍至 1.59 倍不等。
常見減重方式多種,有飲食、運動、藥物或減重手術。其中,減重手術是用來治療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方法。如同其他治療性手術,減重手術需要符合特定適應症,且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後才能執行。
減重手術有哪些
★ 胃鏡手術:由內科執行的胃鏡手術,包括胃內水球術、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等。
★ 腹腔鏡手術:由外科執行的腹腔鏡手術,則有袖狀胃切除術、Y 型胃繞道手術、SASI 手術(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等。
什麼是「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周莒光指出,近年來,內視鏡減重手術技術快速發展,其中,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又稱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成為新選擇。採胃鏡結合微創內視鏡技術,縫合縮小胃部容量,達到減重效果。
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適合族群
周莒光提到,該術式具有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無體表傷等優點。適合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反覆復胖者、輕度肥胖合併代謝疾病者(BMI27以上)、希望避免或不適合外科手術的中重度肥胖患者。
根據臨床證實,患者術後10年的總體重平均減輕15〜20%。研究更發現,該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對於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道逆流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有良好的緩解治療效果,術後風險低於1%。
臨床研究展現了其安全性和長期效果,也因此,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AES)、美國代謝和減重手術學(ASMBS)與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皆在治療指引中納入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無痕胃拉提)。
正視病態肥胖,積極治療防病
周莒光特別分享,透過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減重的案例故事。35 歲謝先生屬病態性肥胖,但他從未正視過自身體重問題,直到 3 年前,因肥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才讓他下定決心透過手術有效減重。
不過,顧慮外科減重手術的不可逆與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後續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施作副作用較少的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術後遵循醫師的照護建議,從原先的 135kg(BMI 42.1),到現在的 92kg(BMI 28.7),目前持續減重中。
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迷思 Q & A
Q1:術後是否線鬆脫而導致復胖?
鄭以勤說,無痕胃拉提透過縫線系統使漿膜層癒合達到胃容積縮小,雖有少數患者術後會可能遇到縫線鬆脫,但只要搭配術後飲食、運動的調整,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
Q2:術後會增加罹癌的風險跟機率嗎?
鄭以勤強調,根據臨床與文獻,並無數據說明術式會提升罹癌機率,但在術前須進行胃鏡、超音波等檢查,避免疾病未能於早期發現,民眾無須過於擔心,更重要的是透過有效減重方式改善代謝症候群。
Q3:請問,術前與醫師的溝通有多重要?
每個人所適合的減重方案與目標不盡相同,鄭以勤建議,個案應與醫師共同討論出最適切的減重方式,透過討論讓雙方更了解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並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定。
周莒光提醒,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單只是依靠醫師的手術或是藥物來維持,患者也必須在治療期間配合營養師及運動治療師給予的飲食、運動計畫,養成習慣,才能維持不易復胖的健康生活型態。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病態性肥胖只能切胃治療?秒懂減重新選擇「胃鏡縫胃」是什麼、適合族群
常見腸胃道疾病元凶都是「肥胖」!3 種內視鏡減重手術一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