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踏入心臟醫學領域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卓鍇便將「預防醫學」視為畢生志業。他堅信,協助民眾「找健康」比單純「找疾病」能夠拯救更多生命。
「心臟是人體的生命中樞,一旦發生病變往往攸關生死,」這正是吳卓鍇選擇專注心臟醫學的初衷。他說,在行醫這條路上,許多心臟醫學領域的先驅都是他學習的典範,其中最令他感佩的,便是他的恩師、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更是啟發他立志深耕此領域的重要推手。
吳卓鍇常常期許自己,不僅要傳承恩師的精神,還要透過研究與臨床實踐,為更多患者帶來新希望。他以現代人的文明病高血脂為例,說明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並強調早期發現和干預如何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可輕忽高血脂症的潛在風險
本身有家族史的他表示,「高血脂症」指的是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是導致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的重要主因之一。相較於高血糖、高血壓,高脂血症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且病人若不抽血檢驗,完全無法得知自己是否暴露在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風險中。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多達2萬1000多人死於心臟病、1萬1000多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在111年十大死因中的前7名中,有4項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都與高血脂控制不佳密切相關。
高血脂的可怕之處在於症狀不明顯,許多人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血太油」。他解釋,一般而言,血液中總膽固醇的理想濃度為 <200mg/dl,三酸甘油脂濃度為 <150mg/dl。當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濃度高於標準值時,血管就會開始積聚脂肪,造成血管阻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罹患高血脂症的原因
據統計,全台有500萬人患有高血脂問題,但高血脂的診斷率卻僅為23%,顯示大多數人不重視血脂問題。為什麼血脂會過高?吳卓鍇說明,高血脂症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先天性高血脂症都是家族遺傳,受到基因的影響,肝臟無法正常代謝血液中的膽固醇,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後天性原因則包括:飲食中攝取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如內臟、蛋黃、海產等)、抽菸、年長者、肥胖、不運動、酗酒、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的免疫疾病,都有造成血液中的脂訪過高。醫學研究顯示,高血脂不僅會引發心血管疾病,還可能與中風、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
不同膽固醇在血液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吳卓鍇說,膽固醇是製造身體細胞膜的重要材料,也是合成荷爾蒙及膽酸的先驅物質,分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不同的膽固醇在人體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壞的膽固醇容易附著於血管壁,造成血管阻塞以及硬化。
好的膽固醇則是負責將膽固醇帶離血管,是血管的清道夫,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越高越好,研究發現,當HDL-C大於60 mg/dl的時候,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三酸甘油脂主要的任務是提供人體的熱量,過少會導致疲勞及虛弱,過多會導致肥胖和心血管風險增加。
低密度脂蛋白如同亂丟垃圾的壞人
有人形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同亂丟垃圾的壞人,會把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逐步形成粥狀斑塊。」隨「垃圾」越來越多,血管中能通過的血液也越來越少,就會開始陸續出現體力變差、頭暈、嗜睡、胸悶等症狀。當血管嚴重堵塞時,甚至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
不僅如此,高血脂還會增加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以及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對健康構成全面威脅。
膽固醇太高 只靠運動就可以?
吳卓鍇表示,現代人吃得太精緻,加上動得少,健檢發現,國人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高的比例,不僅逐年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有高脂血症的民眾,千萬不能輕忽它對健康的危害,透過正規治療搭配均衡飲食,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很多民眾認為罹患高血脂症不用吃藥,只要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控制,事實上並非如此!吳卓鍇表示,體內的膽固醇8成來自身體自己製造,飲食僅占約2成,也就是說,再怎麼努力控制飲食,最多就是只能控制20-30%的膽固醇。所以低密度膽固醇高的人,若飲食控制沒效可能就要考慮用藥物控制。
改變生活作息還是控制不佳怎麼辦?
值得注意的是,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引起的原因不一樣,除了家族遺傳或某些疾病(代謝性、內分泌)或某些藥物引起,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也是影響三酸甘油酯高的原因,他強調,吃太甜或是過多澱粉、炸物,加上運動不足,以致體內的熱量消耗不完,都會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
吳卓鍇說,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與低油飲食習慣,確實是預防高膽固醇的有效方法。但如果採取健康生活方式,低密度膽固醇數值仍無法下降,建議最好使用藥物控制,尤其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更應該嚴格控制膽固醇,才能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
藥物治療讓血管「通」起來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與藥物的發展,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不可控制的威脅。現有藥物已能有效延緩甚至「停止」血管老化。研究顯示,不論飲食習慣是否健康,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從20 歲開始便會逐漸硬化,血管壁也會慢慢增厚。
因此,美國心臟學會建議,高膽固醇血脂症患者可從 21 歲起考慮使用藥物來控制膽固醇。
吳卓鍇指出,血管壁的增厚猶如年輪的形成,隨時間推移逐漸加重。然而,藥物治療能有效抑制血管壁增厚,減少硬化與粥狀斑塊的沉積及破裂風險。他說斑塊一旦破裂,極易造成血管阻塞,可能引發致命的心血管疾病。藉由早期干預與規律用藥,不僅能減少血管阻塞的風險,還能將健康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正是他致力於心臟預防醫學的核心動力。他相信唯有透過次級預防,提升民眾對血脂健康的重視,並積極採取行動管理血脂,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進一步守護民眾生命與健康。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