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有副作用,原來跟腸道微生物也有關係!

各種新藥的開發給了無數病患新的希望,然而「是藥三分毒」,藥物的副作用也一直是醫療人員相當苦惱的問題,更是橫跨在病人康復道路上的一大阻礙。

近日,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微生物是某些藥物副作用的罪魁禍首,它們甚至可利用藥物中的成分,合成有毒化合物,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人體腸道的微生物,組是人體最龐大而復雜的微生物群落,也是一個重要的代謝器官。哺乳動物的腸道微生物在營養物質的攝取、細胞的生長發育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腸道微生物在藥物代謝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不少專家認為使用腸道微生物,有望帶來全新的精準療法。

腸道微生物會從藥物分解出毒性產物

研究團隊針對一種抗癲癇和抗焦慮藥物「氯硝西泮(Klonopin)」進行研究,這種藥物的分解產物有嚴重的毒性。團隊把這種藥物投餵給攜帶一種特定腸道細菌的老鼠,這種細菌被設計成缺乏氯硝西泮藥物轉化的能力。利用這些數據,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藥物代謝模型,成功地預測腸道細菌在氯硝西泮代謝中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肝臟透過葡萄醣醛酸化過程,給藥物添加基團解毒。但是這種細菌酶會移除添加的基團,將藥物分解成一種有毒化合物。團度收集了數十個健康人的糞便樣本,用氯硝西泮對樣品進行處理,並測量樣品中,細菌與藥物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化合物。研究小組發現,腸道微生物所「貢獻」的有毒代謝物,佔了所有代謝物的20%到80%。

未來有望用腸道微生物預測藥物副作用

這項實驗解釋了為什麼動物實驗並不能準確預測人類吃下藥物後的副作用,因為動物的腸道微生物與人類不同。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的方式,可能可以找出有嚴重藥物副作用的人,並將這種副作用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不過,目前仍然還有許多問題存在。像是現在還不清楚在人類的腸道微生物,在不同藥物代謝中差異有多大。而要將這種方法應用於更多的藥物,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進一步了解細菌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參考資料:Separating host and microbiome contributions to drug pharmacokinetics and toxicity

期刊小檔案:《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該期刊的主要關注點是出版重要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科研綜述,此外《Science》也出版科學相關的新聞、關於科技政策和科學家感興趣的事務的觀點。

延伸閱讀:

7歲女童2年長不到1公分 竟是腸道疾病惹的禍!

糞便潛血篩檢陽性 不做大腸鏡 病人還能怎麼追蹤病情?

研究:騎腳踏車居然會改變腸道菌的生態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