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準備出生時,會呈現頭下屁股在上的姿勢。但是有些寶寶即使到了預產期,還是不願將頭轉到媽咪的骨盆腔來,這時候就有點麻煩了。禾馨診所醫師林思宏就提到過,之前有個懷第三胎的孕婦,因為寶寶胎位不正,向他預約剖腹產。
造成胎位不正的原因,與胎兒大小、子宮腔大小與形狀有關,原因包括了羊水過多或早產;多胞胎妊娠;子宮內胎盤大小與位置,如前置胎盤或著床位置太高;子宮畸形,如雙角子宮、子宮內膈膜、子宮肌瘤;產婦子宮腔空間改變以及鬆弛的腹肌對子宮失去支撐;胎兒先天性異常等等。
在台灣,大部分的孕婦在後期的產檢中,都會被告知胎位是否正常。但是還是有些胎兒是無時無刻在變換位置的。如果在肚臍上方摸到一顆硬硬圓圓的東西,就要懷疑胎頭在上面;內診檢查時,如果沒有摸到硬硬的頭蓋骨,也要懷疑胎位不正;胎心音監測時,聽到心跳的位置過高,也得特別注意,這些時候都要再用超音波做個確認。有的準媽媽可以藉由寶寶踢的位置改變,在產檢還沒有照超音波時,就知道胎位有沒有轉正了。
早中晚各10分鐘 改變寶寶胎位
目前最常採用的矯正方式是「膝胸臥式」,因為既然寶寶的姿勢是顛倒的,那麼準媽媽也可以試著將腹部的空間倒轉過來,臉部側向一旁,雙腿呈跪姿然後將前胸和手臂平貼在床上,再將臀部盡量翹高,藉著子宮空間的倒置讓寶寶回到正常的胎位,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每次10分鐘。
懷孕早起由於寶寶較小,並無所謂「胎位」為何」,但是到了30週左右,寶寶的體積增大,胎位慢慢要固定了,「膝胸臥式」的動作最好在32週前進行,以免寶寶太大不好調整。但不是每一個寶寶的胎位都可以因為膝胸臥式而被矯正過來,如果仍有困難,醫師會和媽媽討論其他安全的方式,來迎接寶寶的到來。
胎兒外轉術以及剖腹產
胎兒外轉術是先讓子宮停止收縮、完全的放鬆,再以超音波確定目前的胎位軸向(寶寶脊椎的方向),並讓小寶寶的頭和臀部固定成朝向肚子姿勢,順勢將寶寶推轉成頭下腳上的正常胎位。但胎兒外轉術施行有一定的風險,例如在推轉的過程中過度牽扯臍帶,寶寶可能因此心跳降低,因為胎兒死亡率偏高,所以鮮少使用。
其實現今剖腹產的手術安全性比胎兒外轉術還高,除非媽媽本身剖腹產危險性高,比方說對麻藥過敏、有凝血功能問題等等,因為不適合自然產以外的生產方式,所以會等到36週以後,確定寶寶胎位仍未轉正,在有經驗的醫師評估下,做好萬全的準備,才施行胎兒外轉術。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