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退休的60歲周太太,老是覺得腹部有無以名狀的下墜感。退休前幾年常會在大笑、咳嗽、打噴嚏,甚至運動時,發生漏尿狀況,幾乎每天都得用護墊,但是護墊用多了,常常導致尿道感染發炎,造成她極大的困擾。近來,下墜感更趨嚴重,有一次如廁時,居然有東西從陰道脫垂出一小部分,周太太嚇得趕緊塞回去並立刻就醫。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陳國瑚表示,這些症狀是典型對骨盆腔器官脫垂合併尿失禁,「高齡、生產次數多、負重的勞動工作者,都是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高危險族群。」他表示,大約有50%中年女性會有嚴重程度不一的骨盆腔脫垂症狀,因為人體器官會隨年紀增長與地心引力的牽引逐年下垂,尤其是生產次數較多的婦女,因為子宮反覆撐大和縮回,容易形成彈性疲乏、骨盆韌帶鬆弛。
「而且,女性如果常搬重物,或從事搬運等負重物的勞動工作,當用力時腹壓增加,器官會從內往外推而產生脫垂『器官走位』,」陳國瑚表示。依據臨床統計,骨盆腔脫垂的症狀,以子宮單獨脫垂的案例最多,大約占50%,造成患者常有器官下墜感;其他如合併膀胱或直腸脫垂,則占40%到50%,也會影響排便、排尿問題;還有少數的嚴重者,甚至全部骨盆腔的器官都會從陰道掉出來。這些症狀雖不至於威脅生命,卻令人相當困擾。
陳國瑚說明,骨盆腔器官脫垂會讓膀胱像是關不緊的水龍頭,患者常有解不乾淨的頻尿感覺,或是常在爬樓梯、肚子出力時產生漏尿。此外,若子宮向外脫垂,子宮頸會因接觸外界而引起摩擦,造成流血、感染和發炎等症狀。
症狀輕微者 可用吃藥與運動改善症狀
陳國瑚表示,患者可以依照疾病嚴重程度,分成3步驟揮別這種「中年病」帶來的困擾,3步驟分別是藥物、運動以及手術。骨盆腔器官脫垂合併尿失禁輕微者,可以先經由藥物或物理治療來減緩症狀。現今有很好的藥物可以增強膀胱出口緊縮的力量;另外,物理治療可選擇骨盆底電刺激,增強膀胱出口肌力,用以改善症狀。
或者,也可以做骨盆底肌運動(凱格爾運動),學習肛門用力收縮、肚子放鬆的動作,無論搭車、上班隨時都可以練習,不傷身又不花太多時間,對輕微症狀者,是非常便利有效的運動。(參考:《男女通用!4組運動改善夜尿、漏尿等問題》)
手術以微創為主流 近9成患者可明顯改善症狀
若症狀嚴重,甚至躺在床上都會漏尿,藥物、物理治療及骨盆運動都無法改善,則建議採取手術治療,八至九成以上的患者手術後可以獲得顯著改善。常見的手術方式有3種,已有健保給付。
1.微創骨盆重建手術:如果子宮嚴重下垂,通常需切除子宮,並將局部韌帶全部縫緊,還要做骨盆重建、陰道整形,把膀胱推回體內。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減輕,恢復很快。把韌帶全部重新封起來,不保留子宮
2.腹腔鏡子宮薦骨懸吊手術:如果子宮下垂較嚴重,但希望保留子宮或仍有生育需求婦女,可以做這種手術,手術是將把下垂的子宮,縫在薦骨上,如此以來無須切除子宮,也可以改善症狀。
3.微創尿路懸吊手術:如果器官脫垂不嚴重,但漏尿、頻尿已影響生活品質極大,可選擇這種手術方式,陳國瑚表示,手術是利用無張力吊帶,讓尿道口、膀胱懸吊拉緊,約可改善90%到95%尿失禁現象,病人很快就可以恢復工作及日常生活。不過,手術平均有0.5%的風險造成膀胱損傷,陳國瑚建議需要由有經驗的醫師執刀。
改善骨盆腔器官鬆弛、頻尿和漏尿的問題並不困難,陳國瑚提醒,若有骨盆腔器官脫垂或尿失禁、器官走位情況,切勿一昧隱忍,積極就醫才能緩解症狀,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