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是人類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腦幹、大腦以及小腦分別掌管著生命、意識以及平衡等關鍵要素。然而,腦部卻是許多癌症轉移的位置,即使是良性腫瘤,也可能因為壓迫到神經等原因,危機生命。不過,腦部手術的危險性高,且腫瘤位置可能較深,因此如何精準找到病灶,並精確治療,是腦部治療的重要方向。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表示,三種最常見的腦瘤分別是腦轉移瘤、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腦轉移瘤指的是有其他器官轉移的腫瘤,放射腫瘤科醫師呂紹綸補充,腦轉移瘤大約佔了腦瘤的一半,最常見的轉移是來自肺部,目前有許多新晉療法可以延長肺癌患者的壽命,而壽命越長,透過血液轉移至腦部的風險就越大。由於是經由血液,轉移的腫瘤有小、深、多的特性,治療時容易有遺漏,且腫瘤位置深,就更加難治療。
另外的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屬於良性腫瘤,腦膜瘤常見長在腦中線部位,通常沒有症狀,患者常是健檢時發現,不過腦膜瘤如果長在不恰當的位置,可能造成患者癲癇、甚至半身無力;聽神經瘤的位置大約在腦部兩側,患者最常是因為聽力問題就診,要解決聽力問題,也必須將腫瘤去除。
腦瘤特性「小、多、深」 適合用無創「光子刀」治療
腦瘤患者如果因為年紀、腫瘤位置跟數量而不適合開刀,可採光子刀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楊志新澄清,雖然名為光子「刀」,但這並不是動刀,而是透過精準定位,高劑量施打放療藥物,達到控制腫瘤的效果。在符合適應症的情況下,放射手術能有效控制腦腫瘤並且維持神經認知功能與生活品質。
不過,為了精確定位腫瘤位置,醫師必須在核磁造影以及電腦斷層影像上來回檢視,仔細地勾畫出每一個腦瘤的輪廓,往往需要花費數十分鐘至數小時,複雜的個案甚至需要花費數日。患者檢查、確診、開刀的間隔時間也就被無限放大。
腦腫瘤的麻煩之處在於多且小,如果病情複雜,難保醫師不會漏掉尚不明顯的病灶。且這項工作十分考驗醫師的經驗,不同醫師之間的判斷可能有所差異,影響病情。確診的時間花費越久,患者甚至可能再長出新的腫瘤。因此,如何提升定位效率,就成了這項技術亟需突破的困境。
AI輔助找腫瘤只要30秒鐘 醫師修正AI模型更省時
台大醫院與醫隼智慧公司合作的人工智慧系統率先突破了這項瓶頸,用短短30秒完成腫瘤的自動偵測、辨識與輪廓勾畫,準確度達90%以上,大幅縮短腦瘤放射手術的前置作業時程,讓醫師專注於提供病患更即時與更理想的手術計畫設計。
腦瘤自動偵測圈選系統可自動找出腫瘤位置,並快速精準地把腫瘤的邊界在影像上描繪出來,醫師只需檢驗及修正AI模型的結果,幫助神經外科與放射腫瘤科醫師大幅縮短放射手術的前置設計時程,能花更多時間與病患討論病情,爭取治療時效與提高手術成功率。醫師與人工智慧合作的優勢在多顆腫瘤或是腫瘤情況較為複雜的情況尤為顯著。
醫隼智慧創辦人呂任棠表示,不同於新創一項醫材,這套腦瘤自動偵測圈選系統只是優化醫師平常使用的工具,而不用費事學習使用新技術。
這套系統已於108年7月份在臺大醫院電腦刀中心上線,用於治療腦轉移瘤、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的病患。呂任棠預估,大約2020年中能夠通過TFDA審查,屆時將在台灣與美國推動技術。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