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治之症」,得到失智症之後,只能透過各種方式來「減緩」失智的進程,卻不能完全治癒,所以預防失智症就顯得特別重要。
隨著眾多的研究一一出爐,現在美國心臟協會研究甚至更發現,保持「心臟健康」,或許是一個預防認知能力下降的最好方式,他們在1588名健康的患者21年之後,發現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程度也增加,甚至阿茲海默症的「典型標誌物」也增多。
所以在未來,監測和控制心臟病的發生,可能是維持、改善認知能力的關鍵,甚至可以用來預防失智症。
全球失智症患者超過5000萬人!心臟病可能是其中一項認知功能的指標
「失智症」是世界上最難治癒的疾病之一,他不會讓人很快死亡,但是會讓人遺忘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情,或是從一個樂觀、溫柔、積極的人,變成暴躁、負面、難以控制的樣子。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統計,2020年全球有約5000萬人是失智症患者,而台灣就佔了其中超過29萬人,並還在快速增加中。
而過去的研究中,的確有觀察到心血管疾病跟失智症之間的關係,但因為心血管疾病種類、風險因素非常多,像是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等,所以很難了解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而且在認知功能的檢測中,也多半只有針對紙筆測驗,或是只評估大腦的某個區塊。
由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所做的研究,則從「心血管疾病風險負擔和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以及「臨床阿茲海默症認知綜合評估」,並同時做腦部核磁共振,做了全盤的評估;發現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失智症的風險的確越高,研究也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上。
研究團隊針對目前平均年齡79.5歲的1588名沒有失智症的參與者,進行了長達21年的隨訪,先用佛萊明風險分數表(Framingham Point Score)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年再用19項認知測驗評估突發記憶、語意記憶、工作記憶、視覺空間能力、知覺速度等認知功能,而其中有378也配合紀錄腦部核磁共振的影像。
在所有參與者中,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分數範圍為4~28,平均得分是15.6±3.7;與分數最低的後1/3相比,分數最高的前1/3,整體認知下降更快,包括情節記憶、工作記憶和感知速度。
而且核磁共振的數據分析中,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人,掌管記憶的海馬體積,掌管認知功能的灰質、整個大腦都變小;但代表大腦衰退的白質體質卻增加。
研究團隊:想預防失智症,先控制三高!
研究團隊表示,從這項研究,還有過去的種種研究中都顯示,治療、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能有效預防認知障礙;尤其是這份研究,強調了「健康的大腦中,控制血管的風險能預防衰老」的重要性。
而除了失智症之外,大腦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也會是下一個研究的目標,「血流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在缺乏有效治療失智的方法下,我們需要監測、控制心血管風險,以保持大腦能維持在年齡該有的認知健康。
「在中年的時候,就應該要對自己的心血管疾病特別注意。」研究團隊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