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3萬人中風,6成可預防!台大名醫高明見:2檢查就足夠

iStock-851986734

台灣有將近 80 萬人需要長期照顧,其中有高達 7 成都是中風後遺症引起的失能。2016年行政院編列50億元做長照,到了2020年已經將經費提升到了400億元,卻還是不夠。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高明見表示,如果能夠在源頭就遏止中風發生,不只是挽救一個家庭,更是為台灣省下了大筆的經費。目前只需要推動 2 個檢測,就可以遏止 60 % 中風發生。

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教授指出,政府過去花了很大的精神做癌症篩檢,但是癌症篩檢的目的是「早期發現」,而不是「預防癌症」。他表示,只有做「中風篩檢」才是真正的避免疾病發生。

「大家都以為中風是瞬間發生的,其實大部分都有預兆。」高明見提到,透過心律檢查以及頸動脈狹窄檢查,就能大幅度避免中風發生。

20 % 中風由心律不整引起,智慧型裝置就能監控

「100 個中風病人,大約有 20 個是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引起的。心房顫動的機率還蠻高的,發病率大約在 1 %,台灣至少有23萬人有心房顫動,每年會新增3萬人,但是65歲以上,假設有代謝症候群,會高到5%,75歲以上則是到10%。」高明見提到。

以前要做心律檢查相關檢查,需要配戴 24 小時儀器,但是現在心房顫動也可以用AI偵測出來。高明見表示,有許多醫院在推動的手環,經過藍芽檢測有沒有心房顫動。只要像戴手錶一樣戴手環 2 個星期,80%的心律不整都可以被找出來。

「我們做乳癌篩檢,可能幾百個人才有一個,但是把65歲以上的人帶來檢查,10個裡頭就有幾個是心房顫動,就經濟效益來說,比做癌症篩檢的價值還要高。」高明見表示,找到心律不整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現在已經有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就能夠很好的控制住心律不整,避免中風發生。

「頸動脈狹窄」可用AI快速篩檢

另外20%的中風,是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部血管負責運送從心臟打出來的血液,經過頸動脈到腦部。在頸部前方兩側的頸動脈,是通往腦部最重要的血管,供應大腦3/4的血液循環。一旦頸動脈狹窄或阻塞,腦部的循環會受影響,將大幅增加罹患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

根據統計,頸動脈狹窄程度在50%以上,每年中風的機率約為1%到1.6%,到了第五年如果還沒有處理狹窄問題,中風的機率可達13%到18%。可怕的是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即使頸動脈已經產生硬化斑塊,狹窄超過一半,大部分人都不會感到不適。

高明見表示,過去要檢查頸動脈狹窄,需要到醫院進行一個小時左右的超音波檢查。頸動脈狹窄又不會不舒服,一般人根本缺乏動力去檢查。

但是現在已經有非接觸式的頸動脈狹窄檢測,可以利用手機或是筆電捕捉受測者的頸部影像,利用影像處理分析技術,歸納出頸動脈狹窄的風險程度,只要短短1 分鐘,就可以得出初步訊息。有進一步風險的人,再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台灣每年有 3 萬人中風!高明見:不只是 3 萬病人,更是 3 萬個家庭

高明見呼籲,台灣每年大約有3萬人中風,其中大約一半會死亡,另一半則會留下失智、失能等後遺症。「這不只是 3 萬個病人,更是 3 萬個家庭。家中只要有一個人倒下,全家人都會被拖垮。」

他指出,運用AI做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篩檢,早期發現高危險族群,有效管理治療,就能減少中風發生率以及致殘率,增加中風病人的康復機會,減少家庭社會的困擾與負擔。

【高明見醫師小檔案】

  • 現職: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 專長:台灣權威神經外科醫師、開顱手術的先驅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研究:每天 1 把堅果就能降低 23 % 心血管風險!糖尿病人也有效

偶爾頭暈、頭痛、胸悶?高血壓初期超容易被忽視!醫生點名 3 大症狀

花椰菜抗癌還能護血管!研究:含5大好處還熱量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