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腫痛小心造成大危機!依衛福部調查數據顯示,18歲以上的國人有99.2%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是全亞洲的第一名。患牙周病的人常會誤以為只是火氣大,口腔不適,但除了牙齦紅腫、有口臭外,嚴重的還會有牙齦萎縮、牙縫增闊、牙齒鬆動移位,甚至整顆牙齒鬆脫等現象。牙醫師提醒,選擇正確的清潔工具,並用適當的方式清潔,才能夠避免牙周疾病影響健康。
陽光牙醫診所醫師黃明裕表示,「牙周病」大部分都是因為牙菌斑在牙齒跟牙齦的交界面(牙齦溝)累積,造成牙齦出現腫痛、炎症反應。「患者會發現自己的牙齦開始動不動就流血,那是因為牙齦發炎,紅腫熱造成的。」
如果沒有處理,牙菌斑累積多了,牙齦溝會變深,到了 5 mm 以上就稱為「牙周囊袋」,裡面的細菌、食物殘渣就更不容易清潔。「在裡面累積的細菌會分泌毒素,讓牙齦萎縮,牙齒跟牙齦連結減弱,牙齒就容易掉落。」
除了牙周病,「太用力刷牙」也會造成牙齦後縮
其實,不只是牙周病,老化、刷牙方式不正確,也會造成牙齦的後縮。黃明裕指出,刷牙的方法太用力,或是牙刷刷毛挑太硬,就會有牙齦後縮的問題。
「另外像是穿戴活動式假牙,也會導致摩擦或壓迫牙齦,造成牙齦和牙槽骨退縮的問題。」黃明裕解釋,牙齦隨著年齡增長,一定會有後縮的情形,但是要避免因為外力,讓後縮的速度變太快。
妥善清理牙齒,牙線、牙刷牙膏跟漱口水都要選對才有效
避免牙周病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正確的牙齒清潔。像是牙線、牙刷牙膏跟漱口水都是證明有效的清潔工具。
「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先從清潔最徹底的開始做,所以先是牙線、牙刷牙膏,最後是漱口水。不過這其實就像是洗澡洗頭順序,只要都有做到,先後順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黃明裕指出。
牙線不是清「牙肉」!用錯反讓牙齦萎縮
有一句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而牙齒清潔的細節就在於牙縫。想要清潔牙縫,最合適的工具就是牙線。
牙線的正確使用方式是牙線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刮走牙齒表面的牙菌斑,所以一個牙縫要清兩次,分別貼著左右的牙齒,各刮一次。
很多人使用牙線錯誤,變成清牙肉而不是清牙縫,牙線進入牙縫後,直接卡在牙肉上,可能會造成牙肉的傷害,嚴重的甚至會引發牙周病、牙肉受傷,久而久之牙肉纖維化與萎縮,適得其反。
牙刷挑選新觀念,選擇「薄型刷頭」更容易清潔後齒
黃明裕指出,挑對牙刷、牙膏,然後用正確的方法刷牙,才能夠正確保護牙齒、避免牙齦腫痛。牙刷挑選上,黃明裕建議,最好選擇「薄型刷頭」的牙刷,如果牙刷太大支,後排牙齒可能會因為牙刷進不去而沒有清潔到。「另外,刷毛不用太密集,但是一定要細、柔軟。」
牙膏不只維持口氣,看懂成分養護齒齦
使用了適合的牙刷,還需要輔以保養型的牙膏,才能加乘發揮刷牙應有的效果。牙膏除了使口氣清新外,挑選含有齒齦養護成分的牙膏還能同時幫助維護牙齦健康,降低牙周病、牙齦腫痛發生率。
強助攻「漱口水」也能幫忙保護牙齒
漱口水相對於牙線、牙刷牙膏,比較少被關注。但其實使用漱口水能加強深入齒縫與口腔各角落,進而達到全口潔淨,而含有成分IPMP的漱口水,更能減少口腔細菌滋生率,搭配其他護齦成分,清潔同時達到齒齦保養效果。
「需要提醒一點,部分漱口水添加酒精成分只是做為溶劑,並沒有殺菌功能,使用口感較強烈,若希望避免刺激口感,可以挑選沒有添加酒精的漱口水。」黃明裕表示,漱口水是輔助清潔的工具,牙齒清潔主要還是靠牙線跟刷牙,可以在這兩者之後進行,起到加強的效果。
貝式刷牙法(Bass)
- 刷毛與牙齒呈45度角,將刷毛貼近牙齦,略加壓使刷毛一部分進入牙齦溝,一部分進入牙間隙。
- 水平顫動牙刷,在1~2顆牙齒的範圍左右震顫8~10次。(注意震動的範圍不超過一顆牙的寬度,毛端不要離開齦溝)
- 刷完一組,將牙刷移至下一組鄰牙(2~3顆牙的位置)重新放置,注意要有1~2顆牙的位置重疊。
- 刷前牙:將牙刷豎放,使刷毛垂直,接觸齦緣或進入齦溝,做上下提拉顫動。
- 刷咬合面:刷毛指向咬合面,稍用力做前後來回刷。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