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急長輩容易罹患「恐慌症」!醫:「勞操煩」就是重要指標

臺灣已是高齡化社會,照顧老人除了生理,也要關注心理健康。近日連續多天假期,醫師建議,與家人團聚時可以藉機觀察長輩健康,尤其是平常比較容易緊張、急性子、「勞操煩」的長輩,需要留意是否有恐慌症上身。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郭啟中舉例,他近日臨床診治一位急性子長輩,經常心情低落,最後嚴重到喘不過氣而掛急診。郭啟中提醒:家有急性子長輩要注意老年憂鬱、焦慮、恐慌容易找上身。

他表示,這名年近八旬的李奶奶,習畫、練書法多年,逢年過節紅白事,都吸引朋友上門索取字畫,忙得不亦樂乎,但家屬發現數十年應付自如的事,卻開始讓老人家情緒異常起伏。

解除壓力但沒解開心結,仍然會導致疾病發生

起初奶奶常說「心情差」,接著憂慮友人請託字畫無法完成,而發生恐慌,甚至還喘不過氣只能送急診。家屬懷疑母親要求太高,性子急又壓力過大,婉拒親友索求字畫。沒想到,李奶奶症狀不但沒減輕,反而三天兩頭送急診。

李奶奶到了神經科門診後,醫師安排神經學檢查,排除腦神經疾病後,仔細調整用藥,逐步緩解病情。

郭啟中表示:「心理或部份腦神經生理症狀病徵,都會伴隨焦慮、恐慌症狀,而且老人發生焦慮、恐慌機率其實不低」。他建議發現長輩個性或情緒反常,先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腦神經生理疾病引起的情緒反應,再作治療。

掌握三不四多原則,才能與家人共度恐慌症

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主任許峰碩表示:憂鬱、焦慮、恐慌症狀類似腦力不足、無法思考的狀態,因此,建議家有憂鬱、焦慮、恐慌長輩的人,掌握「不澄清事實、不指責、不比較;多支持、多傾聽、多陪伴、多鼓勵」的「三不四多」原則,才能一起度過。

憂鬱症和焦慮性疾患的終生共病率很高,有焦慮性疾患的患者,在年輕時就會發病,但症狀可能不嚴重,不會到身心內科就醫,直到壓力來源越來越多,合併出現憂鬱症狀,或有長期失眠、身體不適、焦慮、緊張、莫名的害怕,才會就醫。

醫師表示,目前對恐慌症的治療,以藥物治療加上行為治療,療效最好,大部分都有不錯的效果。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多咀嚼就能刺激大腦!想變聰明、預防失智就從吃飯多咬幾下開始

沒病卻胸悶心悸竟是「恐慌症」!5招讓你迅速平息緊張

恐慌、憂鬱未來有望「食療」!《BMJ》:益生菌可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