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骨頭該吃鈣還是葡萄糖胺?醫:先分清「骨質疏鬆」與「退化關節炎」差別

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都是好發在老人身上的疾病,但是出現的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都不同。醫師指出,許多民眾難以判斷兩者之間的區別,簡單來說骨質疏鬆並不會疼痛,但是造成骨折後致命風險更高;退化性關節炎比較會造成日常的疼痛,但目前已有多種方式可供治療選擇。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師沈彥君分享,近日在診間遇到一名57歲的王太太,檢查結束時便急著先問:「醫生,我聽別人說老了骨質流失得很快,尤其是更年期過後的女生會更嚴重。最近我在走路的時候,膝關節總是覺得卡卡,走路走久還會覺得痛,是不是我的骨質流失得很嚴重?」

骨質疏鬆還是退化關節炎傻傻分不清?

其實,骨科醫師應該都遇過不少像王太太提出一樣問題的人,常會把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混淆。

沈彥君指出,「骨質疏鬆」是指骨質密度的下降,如果出現身高變矮、彎腰駝背、脊椎疼痛時就需要當心是否已有骨質疏鬆症,後續容易造成骨折或骨裂。「退化性關節炎」則是在關節處有發炎,造成關節疼痛不適、影響關節的靈活度,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關節僵硬、疼痛難耐,使關節活動受到侷限,影響到日常的活動。

兩種骨科疾病檢查方式不同

常見的骨質密度檢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超音波 (QUS) 測量腳踝、手腕或手指的骨質密度。另一種是用低劑量 X 光(DEXA)檢查腰椎或大腿骨。

前者儀器小可以移動、沒有輻射、過程快速,適合初步篩檢;後者受檢者必須到醫院放射科,躺在軟墊床上針對特定的身體部位做掃描,像脊椎和髖關節。需用 15 ~ 20 分鐘的時間準確地測量骨質密度。

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檢查則是以X光、MRI檢查居多。以王太太為例,透過X光檢查發現膝關節腔已有輕微變窄的現象且有疼痛,已符合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由於膝關節的構造複雜精細,以零輻射MRI(磁振造影)檢查更可以進一步確認膝關節的軟骨、半月板、韌帶、關節腔、骨骼和軟組織等是否有損傷或病變。

補充鈣質無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2種疾病補充品不同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呂克修指出,從保養角度來看,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磨損,軟骨並沒有鈣,因此補鈣是沒有用的:骨質疏鬆症則是骨頭中的鈣質流失,吃葡萄糖胺(glucosamine)也是不正確的。因此,想要補充營養品,也要先了解自己的風險疾病種類。

不過,保護骨頭就應該用吃的嗎?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護骨產品讓大家誤以為保護關節就是應該「食補」。但其實,骨科疾病大可搭配其他運動、生活習慣調整。

舉例來說,新光醫院再生醫學中心主任釋高上表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與其服用葡萄糖胺,還不如減肥跟肌肉訓練來得有用。

另外,想要避免鈣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不只補充鈣質,更應該要注意幫助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大約有八成可以經由皮膚照射紫外線來製造。就算只是讓手背每天曬太陽 15 到 30 分鐘,也能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

freepik

骨質疏鬆不會疼痛,但導致骨折後危險性更高

骨質疏鬆並非人人都有典型症狀,甚至根本不會疼痛,因此很多人是骨折了才知道。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第四名,其中女性患者比例較男性高出三倍以上,尤其對停經後婦女的影響更甚。

台灣65歲以上婦女人口因骨鬆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且每年至少有2萬名髖部骨折患者,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名。

因此,停經後婦女若能提早查覺駝背、變矮4公分以上及經常下背疼痛等骨鬆症狀,應盡早就醫進行骨密度檢測(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搭配適當藥物治療,減少後續發生骨折。

照片檔 ID:1037349114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趨勢更嚴重:肥胖是元兇

沈彥君提醒,退化性關節炎中的「退化」一詞,容易使人誤解只有銀髮族才會發生。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患者年齡層由60、70歲逐漸下降,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呈年輕化趨勢。

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原因除了與退化相關,長時間固定使用特定姿勢(常見於家庭主婦、美髮業、教師等)、體重過重也是常見原因。

其中肥胖不僅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也會加速病程的進展以及有較差的預後。有研究發現,過重及肥胖會分別增加約 2.5 及 4.5 倍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且BMI每增加5kg/m2罹病風險隨之增加35%。

沈彥君也提醒,膝關節每時每刻所承受的壓力,遠超過我們所想像,若能透過例行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的骨骼組織變化及留意身體細微變化,並及早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減緩症狀,也能避免或延緩手術治療這一步。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補充鈣質千萬別中斷!小心吃一半反使骨質疏鬆更惡化

臉變小了別急著開心!面部2關鍵提早發現「骨質疏鬆」

退化性關節炎免開刀自己好!醫師:只要做到 1 個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