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心理話》總是沒勁做事?心理師教你如何重拾動力!

「我一定要把事情全部做完!」這是阿通從小到大對學業的態度,然而這個想法卻使他在工作上遇到了莫大的挫折,經常覺得事情做不完,特別是沒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會讓他有失去動力的感覺。

在職場上,通常會有一連串的事情要做,並非像學業那麼單純,打個分數就結束了,因此讓自己維持做事情的動力,可說是非常重要。

與其思考如何找回動力,不如思考是什麼讓我們失去動力?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岱葳建議,可以透過兩個問題來思考為什麼失去動力。

  1. 目前的生活是否沒有得到足夠的「酬賞」?
  2. 目前的生活是否有超乎自己負荷範圍的「懲罰」?

以行為學派的角度而言,人類的行為表現取決兩件事,分別是為了得到酬賞或者為了避免懲罰。

而酬賞不單單是指金錢,也包括成就感、被尊重、被讚美、得到關注等會讓產生正向情緒的感受。懲罰也不單單是指體罰或金錢上的懲罰,也包括不被尊重、被貶損、被忽略、被誤會等等會讓個體產生負向情緒的抽象性感受。

若在生活中沒有足夠的酬賞,或是出現超乎自己負荷範圍的懲罰,就有可能在職場、家庭、人際關係出現所謂的耗竭,不知不覺日子越過越不帶勁,對生活沒有什麼希望感。林岱葳提醒,如果缺乏自覺,往往會在不知不覺出現憂鬱情緒困擾,影響生活品質。

人的動機可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心理學當中有諸多不同取向學派來闡述人類的動力,可劃分為生物性和心理社會性。生物性泛指飢餓、口渴、睡眠等生物需求,我們比較常用驅力來稱呼,心理社會性則比較偏向內在與外在動機。

林岱葳解釋,內在動機是指去做某件事情是單純因為在執行的過程中感到好玩、有趣、愉悅、滿足、成就感,而使我們願意自主去從事,較指向心理感受。舉例來說,小明努力工作是因為個性喜挑戰,嘗試新事物,過程中獲得快樂、成就感。

外在動機則是指做某件事情是因為能夠獲得外在具體的酬賞,能夠為個體帶來較為外顯、實質的效益。例如,錢、名聲地位、權力、影響力等等,或是避免負面的結果發生,像是避免被資遣、避免被責備等等。舉例來說,小明努力工作是因為希望能夠升職加薪,得到老闆的讚賞。

想讓自己維持動力的做事情,需要先了解自己的目前的生活是否有足夠的酬賞或是超出自己能承受的懲罰,一開始可能會有點難自覺,但只要抽空思考看看,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喔!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靜坐3招10分鐘,研究發現:改善內分泌後,免疫細胞數量也增加

工作過勞不想上班!「正念呼吸法」不只減壓還能放鬆

《週末心理話》了解冰山理論,你也能看穿對方的心思!Par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