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失」青年更容易憂鬱症、自殺!醫:從崩世代變厭世代,我們還有4大不足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尤其近年來的憂鬱症年輕化趨勢,越來越令人擔心。根據統計,台灣高中職學生每7人有1人、大學生每5人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 15至24歲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已由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57人,增加33.2%,自殺通報人數由2018年4905人上升到2020年7991人,增幅62.9%。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青少年情緒憂鬱人數逐漸增加,主要是時代在改變。「憂鬱增加的成因複雜,社群媒體、家庭人際都有影響。」他指出。 根據衛福部統計,21.1%的國中生以及18.7%的高中生曾經認真想過自殺,但是當被憂鬱情緒困擾時,只有1/10的學生會向輔導老師求助,更有高達3/4的學生不會將問題告訴家長。 iStock-168630041

從崩世代到厭世代,「雙失青年」是憂鬱症最高風險群

張家銘不諱言,社會風氣也是助長憂鬱症年輕化的原因之一。2011年,台灣勞工陣線提出來當時的青年是「崩世代」,當時所面對的是「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年」。 但是,10年過去後,社會風氣進一步惡化。所謂的厭世代,是90年代前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是第一代的數位化原住民,也是在激烈變化的時代,即便是再怎麼努力打拼,也必須與徬徨、不安以及疲憊相互為伴。 「看不到希望」進一步助長了負面的情緒,導致年輕人看似「什麼都不缺、應該知足」,實則難以找到目標,心理疾病風險上升。 張家銘表示,年輕族群中,「雙失青年」為最高疾病風險群體。所謂的雙失,指的是失學以及失業。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2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8萬人,這群人因為沒有未來方向,更容易陷入情緒風暴。

台灣憂鬱症治療仍有4大不足,出現9大症狀應儘速就醫

張家銘表示,目前台灣憂鬱症就醫治療有四大不足包括:一、就醫不足,僅2成憂鬱症患者就醫;二、治療不足,嚴重憂鬱症患者應該藥物治療;三、診斷不足,許多憂鬱症患者只被當作失眠或身體疾病處理;四、持續治療不足,有治療的憂鬱症患者提早中斷治療多,導致復發率高。 張家銘強調,若出現9大憂鬱症狀,包括失眠、食慾與體重改變、遲滯或激動、疲累的生理症狀,以及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及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及出現有計畫或企圖的自殺等心理症狀,應速就醫診斷。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3成重度憂鬱患者有「抗藥性」!治療失敗怎麼辦?醫師點出關鍵 如何安撫憂鬱症症狀?覺察情緒 3 步驟走出低潮 憂鬱傷心又傷胃!5大原則避免胃潰瘍上身 雖然你因為憂鬱而暫時無法看到美好,但明天你一定可以再看到一次。
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
免付費生命線 1995
張老師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