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專屬!一次看懂成因、疾病分期、治療方式

別以為帕金森氏症(又稱巴金森症)是轉屬於老年人的疾病,從過往國健署的統計資料發現,其實大於 40 歲開始罹患的比例開始增加,且這十年來盛行率逐漸變高,神經內科主任推測可能是跟人口老化有關。只是不少人誤以為手抖就是帕金森氏症,面對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相關問題一次看懂。

「多巴胺減少」五成便會出現帕金森症狀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腦部的退化疾病之一,其實這個疾病已經存在兩百多年左右,只是近幾年來民眾對此才有了高度的認識,此疾病是在1817年由一位英國神經科醫師所發現。

倒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產生帕金森氏症?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內科葉篤學主任說:「是因爲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當多巴胺減少 50%-60% 即會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

照片檔 ID:1129543203

帕金森氏症有四大指標!一表自我檢測

只是在初期症狀患者就會出現像是「靜止狀態」,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病人常是不自主也不自覺,而是身邊親友察覺有異,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也有病人走路時單手橫放胸前,從四大特點觀察起是否有帕金森氏症:

  • 靜態顫抖 (resting tremor)
  • 肢體僵硬 (rigidity)
  • 動作遲緩 (bradykinesia)
  • 姿態平衡障礙 (postural instability)

因為有時候關節有僵硬的現象,病人有時候會跟醫師說好像出現五十肩,有些患者連寫字也會有問題,字會越來越小,走路平衡感越來越差,葉篤學建議可以從下來來做自我偵測。

臨床上醫師也最常被問到「出現手部的顫抖是不是就是帕金森氏症?」葉篤學回應:「其實還是有非典型的帕金森氏,但在臨床上看到還是『原發性』帕金森氏症較多、通常原發性的患者病程進展比較緩慢,比較良性、對藥物反應較佳。」

帕金森氏症的病程可分成五期

醫師也會藉由影像學來輔助是否確診,看是否有構造異常,卻經過確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病程可分為五期:

  • 第一期:單側肢體症狀(0~5年)
  • 第二期:雙側肢體症狀(5~10年)
  • 第三期:平衡障疑 (7~12年)
  • 第四期:行動困難(10~15年)
  • 第五期:輪椅或臥床(20年以上)

葉篤學說:「大部分的病人會停留在第二期到第三期之間,這時間可能長達10-15年,甚至20年,但隨著疾病的進展還是有可能最後到臥床。」

action-adult-affection-339620

藥物、手術都有助於解緩症狀

目前對於造成帕金森氏症的原因並不是非常清楚,有些患者是偶發性,因內在遺傳因子與外在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導致「神經元退化凋亡」,造成臨床症狀。也有約 10% 的病人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

目前在治療上在患者初期的時候透過藥物補充多巴胺,是可以讓患者緩解症狀達到維持正常生活。但葉篤學提醒:「帕金森屬於進行式的疾病,相當比例出現藥效衰退的問題,患者會有開關現象、平衡感變差、走路容易跌倒。」

當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時,即可考慮透過深部腦刺激術的外科介入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也在前幾年納入健保部分給付,但也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需要經過多項評估。

【葉篤學醫師小檔案】

  •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內科主任
  • 專長:帕金森症與動作障礙疾病、神經基因疾病、失智症相關神經退化疾病

延伸閱讀
行動緩慢、易跌倒、手抖是自然老化?巴金森病 7 迷思破解攻略!
手抖、憂鬱、動作慢,竟是巴金森病作祟!手指操自我檢測及早發現
讓腦部健康又快樂,調節大腦「多巴胺」對抗巴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