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緩慢、易跌倒、手抖是自然老化?巴金森病 7 迷思破解攻略!

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發生率在全球僅次於失智症。巴金森病隨著病程進展,病人的認知功能會退化、行走失衡易跌倒、肢體僵硬影響日常生活等,嚴重可能演變成臥床需要人照料;而除了動作症狀外,同時還可能伴隨著情緒低落、封閉自我等憂鬱症狀,如果對於巴金森病不夠了解,會是照護者在看顧上的一大挑戰。

如何降低巴金森病對於個人在生理、心理層面的衝擊,提高病人日常自理能力,讓家屬在照護上有喘息機會?專家提醒,別讓錯誤的疾病迷思影響延誤巴金森病及早發現、治療的時機,唯有正確用藥緩解症狀,延緩失能發生,才能減輕整體照護負擔!本次蒐集民眾對於巴金森病最常見的迷思,由醫師來解答。

Q1:巴金森病應該是年紀大的人才會得到的病,年輕人不用太擔心?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建欣醫師表示,雖巴金森病主要是發生於年長者,但也有 45 歲以前就發病的人,被稱為「年輕型巴金森病」,大多年輕型巴金森病是因為先天基因異常或遺傳所致。

他提醒,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對於緩解病程有很大幫助,除了能延緩失能時間的到來,也減輕家庭照護的壓力,民眾可養成透過每個月 8 號「巴金森病手指操」來檢測的習慣。

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規律按 25 下,再換左手進行同樣動作。如果發現手指按壓速度變慢、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建議盡快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

Q2:巴金森病和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差不多的疾病?

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醫師表示,兩者都是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均會造成腦部漸進式的退化。失智症為第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病則為第二常見。

他說:「失智症患者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因行動力尚好,常發生外出走動卻忘記回家路而走失;巴金森病患者則是腦部狀況、但認知功能正常,而行動卻出現障礙,失去活動力」。

Q3:家中長輩最近開始出現手抖、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同時還會莫名的情緒低落、焦慮、容易生氣、不想與人交談互動,這些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嗎?

李建欣醫師指出,巴金森病早期症狀,如駝背、手抖、腳抖、失眠、行動遲緩等,常被誤認為是自然老化,忽視可能是巴金森病造成,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巴金森病需要長期與疾病抗戰,如果對身邊的家人朋友多加關心,在發病初期即時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診斷,並給予適當治療,以緩解患者症狀,在維持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同時,也能降低家人的照護負擔,一舉兩得。

iStock-924949216

Q4:吃藥的過程中,如果有不舒服的症狀,可以先自行依狀況調整藥量或是先暫停用藥?

巴金森病的治療藥物繁多,用藥策略制定也較複雜。許永居醫師指出,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年齡、症狀、生活習慣、病程進展等來決定用藥,患者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及調整,找到合適的治療策略,再開立長期處方箋。

如用藥期間有不舒服,應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不可自行調藥或停藥。許醫師說:「任意停藥、減藥,可能會導致全身顫抖、失去行動力等嚴重後果,不可不慎」。

Q5:巴金森病外顯的動作症狀讓人困擾,例如,手會一直抖、走路變得很慢了等,這時應該請醫生開最強的藥,先把症狀壓下來再說?

巴金森病的外顯症狀除了影響觀感,也會造成患者生活品質低落。但在用藥策略上,醫師不會為了壓制外顯症狀,而開立高劑量、高濃度藥物來抑制動作症狀。

李建欣醫師表示,高劑量的藥物雖可快速壓制動作症狀,但也可能造成藥效波動,出現異動症、開關現象等反效果,使病人出現手腳或身體不自主抖動、扭動等。

他強調:「患者與家人應瞭解藥物治療需要等待發揮藥效時間,不應期望藥物立即有效」。適合的劑量讓病人能維持生活自理、行動靈活無障礙,無需接受其他人的照護,也能減輕全家人的負擔。

Q6:已經確診是巴金森病了,卻開始出現情緒憂鬱、起伏不定等症狀,這應該是單純生病,所以心情不好的表現?

許永居醫師表示,任何疾病久病未癒,病人一定會陷入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巴金森病患者的比例較其他疾患高,最大的原因是:兩者常共同存在。

李建欣醫師分享,患者被診斷巴金森病的前 5 年或出現動作症狀前,有較高比率會出現情緒起伏不定、悶悶不樂等早期症狀。因巴金森病會造成調節情緒的荷爾蒙,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變化,容易產生情緒低落。

醫師會依據患者疾病進展狀況來調整用藥。「如果巴金森病況重一點、情緒症狀輕一些,則多使用些左旋多巴胺;如果情緒症狀多一些、巴金森病輕一些,則著重多巴胺受體促進劑的用藥」許永居醫師說明。

對此,李建欣醫師解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是模擬腦內的多巴胺,直接作用在腦部多巴胺接受器,除了能改善動作症狀和非動作症狀,有助於擺脫憂鬱、焦慮、失眠等,維持生活品質。

Q7:得到巴金森病後行動不便,應該要多休息,減少走動對身體比較好?

許永居醫師提醒,除非是痛到完全無法動彈,否則一定要出去走一走、動一動,因為越不活動,之後就越不能動了。

李建欣醫師指出,疾病早期就有規律運動的病人,能增加肌耐力、減少肌少症發生,且能改善肢體僵硬,並緩解憂鬱、改變心情,並建議病人透過散步、打太極拳,有助延緩病程進展。

他也分享,曾有 50 多歲的病人提到在沒有服藥的情況下,就會無力搬重物、工作停擺。為了維持工作狀態,除了規律服藥,也養成假日爬山習慣,希望能減緩退化速度,但過程中常出現斷電現象。會建議患者隨身帶著藥,發現不太對勁、或快要斷電時服用藥物,避免發生卡在外面、想動卻動不了的窘境。該名患者目前已穩定服藥 5 至 6 年,目前仍能工作養家,算是病情相當穩定的案例。

更多巴金森病友經驗討論與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讓腦部健康又快樂,調節大腦「多巴胺」對抗巴金森病!
七旬阿伯情緒不佳、失眠、手抖竟是巴金森病,靠接力用藥緩解症狀
手抖、憂鬱、動作慢,竟是巴金森病作祟!每月 8 號手指操自我檢測及早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