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性囊腫」一定手術切除嗎?醫師:從有無發炎來判斷

有時皮膚出現腫塊,民眾第一直覺就會擔心是不是惡性腫瘤,醫師分析其實可以從腫瘤的外觀、大小有無變化來簡單區分。像是常見的「良性上皮性囊腫」雖然是良性,仍然會隨著時間變大,通常較會發生在皮膚摩擦處。

全身的皮膚都可能發生「上皮性囊腫」

近期天氣慢慢轉熱,開始容易流汗,尤其是容易忽略的下腹部、鼠蹊部、腋下等或是皮膚皺摺處,有時候這些部位較為私密,當發現皮膚小腫塊時都不敢就醫。

先前一名48歲男性因為洗澡時發現鼠蹊部雙側有凸起腫塊,因為位置較私密不好意思就醫,直到腫塊外觀紅腫、表面糜爛流出液體且伴隨著異味,懷疑是惡性腫瘤才趕緊就診。

經過手術切除,才化驗發現是「良性上皮性囊腫」合併發炎,只是明明良性腫瘤怎麼表現的跟惡性那麼像?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上皮性囊腫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全身的皮膚都可能發生,觸摸有顆粒結節感,大小由幾公厘到數公分不等,外觀呈堅硬球狀,囊壁為正常表皮,內容可能為角質物結晶或是膽固醇,會單顆或多顆同時發生,隨著時間逐漸變大。

觀察病灶情況!若有嚴重發炎較需開刀

通常上皮性囊腫的發生可能與外傷、體質、飲食習慣等有關,若正好發生於鼠蹊部皺摺處可能因反覆摩擦,加上清潔不易而感染發炎,長期未治療嚴重時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其實「良性上皮性囊腫」治療沒有想像中困難,不管要不要開刀一定要先改善發炎的情況。劉國威提到:「病灶發炎時會先以藥物改善發炎,除了嚴重到需要切開引流,先讓內容物流出,待發炎緩解後還是會以手術切除。」

從三準則觀察身體不明腫塊

只是良性上皮性囊腫有時表現會有紅腫、流膿,非常相似為惡性腫瘤,臨床醫師也會建議儘早切除化驗鑑別診斷。 根據據統計其實在鼠蹊部發現腫塊,有30%是惡性腫瘤轉移造成。平時注意衛生、作息規律、飲食少油炸、穿著避免緊身衣物摩擦等,都有助於預防上皮性囊腫發炎的問題。

民眾當自我檢查時發現不明腫塊時,可以從外觀、大小有無變化,持續未消失或出現都是觀察的重點,需要由醫師進行鑑別診斷,千萬別因爲病灶位置私密拖延就醫。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癌症治療後又發現小腫廇!5指標判斷良性、惡性腫瘤

這些都是腎臟的良性腫瘤!出現「腎臟血管脂肪瘤」怎麼辦?

抗癌神菜!番茄加花椰菜一起吃效果更好  防攝護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