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疼痛到底有哪幾種?如何使用止痛藥才能減輕癌痛?

iStock-529070425

很多癌症病患對於癌症的恐懼,除了面臨死亡風險的陰影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罹癌伴隨而來的各種疼痛問題。根據馬偕醫院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53.5%的癌症患者有過疼痛的困擾,其中感覺疼痛程度嚴重的比例高達35.2%,顯示疼痛問題成為癌症患者面臨的重大問題,無法忍受的疼痛甚至可能會讓患者喪失求生的意志。

癌症引發的疼痛有哪幾種?

面對癌症所帶來的疼痛,有很多癌友會形容自己所承受的疼痛要比生小孩還痛,以疼痛評估量表所區分最高的10分都不足以形容。而各種癌別依病程與嚴重性,都有可能發生疼痛的問題,其中以頭頸部癌症患者7成會有疼痛的困擾,而末期癌症的病患更有9成會遭受疼痛的襲擊。

因為癌症所引發的疼痛,分成3大類:

癌細胞壓迫侵蝕或轉移引起的疼痛:

通常是屬於慢性疼痛,一般會持續長達6個月以上。當腫瘤侵襲胸腔、腹腔或神經,或是侵入骨膜或骨髓腔,使其壓力增加,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時,病患可能會出現骨轉移、骨腫瘤所產生的骨痛,肺癌侵入胸膜可導致胸痛。

腫瘤壓迫到神經組織造成極度不適,包括腦腫瘤可引起頭痛與腦神經痛,鼻咽癌頸部轉移可能壓迫臂神經叢或頸神經叢,引起肩、頸、臂疼痛。腹膜後腫瘤壓迫腰、腹神經,可能引起腰腹疼痛。而胃、腸或胰臟被腫瘤阻塞時,相關臟器可能出現劇烈絞痛。其表現的痛是刺痛、電擊痛、燒灼痛或神經疼痛。而癌細胞侵襲肝臟表層的膜或轉移到腹膜,也會出現劇痛。

癌症治療過程中引起的疼痛:

治療中引發的疼痛是癌症常見的併發症,通常是屬於急性疼痛,例如放射性神經炎、口腔炎、皮膚炎、放射性骨壞死,患者免疫力下降出現帶狀皰疹而產生疼痛,化療藥物滲漏出血管外引發組織壞死,化療引起的栓塞性靜脈炎,還有乳腺癌治中損傷腋淋巴系統,可能引發手臂腫脹疼痛。如果採用下腹部的放療,可能出現腸胃道不適或排尿疼痛。

癌症治療後引起的疼痛:

例如器官衰竭者的壓瘡,人體免疫力下降都可能引起局部感染而產生疼痛。此外,肺、乳腺、甲狀腺、攝護腺等癌症出現骨轉移時也會引發劇烈的腹痛。

有超過一半的癌症病患會發生突發性疼痛,其原因往往是因為該疼痛部位的腫瘤沒有控制好,持續變大的話,就愈有可能受到突發性疼痛的襲擊。

而有部份癌症患者在治療後,即使體內沒有癌細胞,卻仍會有疼痛的感受,可能的原因包括傷口孿縮纖維化,感覺神經受損,例如頭頸部癌症患者已切除病灶,但仍會感到程度不一的疼痛。

癌症止痛藥物的種類

而面對因為癌症病情而產生的各種疼痛狀況,醫療處方用的止痛藥物依治療疼痛程度區分成4類:

  • 非鴉片類止痛藥:

這類藥物又為非麻醉性或非鴉片止痛,僅限於輕度疼痛,例如體感性疼痛、骨轉移疼痛,藥物主要包括乙醯胺酚,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前者大量使用可能引起肝臟毒性,後者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腸道和腎臟毒性。

  • 弱效鴉片類止痛藥:

對輕度的癌症疼痛有緩解的效果,例如可待因(Codeine)、Tramadol等藥物。

  • 強效鴉片類止痛藥:

屬於WHO癌症疼痛治療指引第三階段藥物,以口服藥劑型最常見,另有針劑、貼片等劑型,藥品主要包括嗎啡(Morphine)、Hydromorphone、Fentanyl、Oxycodone等。一般而言,鴉片類藥物具有高度安全性且成癮風險極低,但也有便秘、噁心嘔吐、暈眩與倦怠等副作用,但可透過搭配輔助藥劑或調整劑量來緩解或降低發生率。

  • 輔助型藥品:

可視病患的病情與前述3種藥物合併使用,使癌症疼痛控制更具效果,例如抗憂鬱劑、抗痙攣劑、皮質類固醇、雙磷酸鹽、RANK Ligand抗體等藥物。

一般而言,癌症病患良好的疼痛控制是指疼痛時不超過疼痛量表的3分,一天之內疼痛不超過3次,醫療單位應依疼痛的種類與強度來做劑量的調整,太多次或太強烈的疼痛就代表未妥善控制。

病患必須按時服用止痛藥物,維持血液中穩定的藥物濃度,千萬不能因為不痛就自行停藥,如果出現發性的疼痛,就應該額外搭配速效型藥物來緩解疼痛。只要經過適當的用藥,90%癌症疼痛都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

延伸閱讀

聽到這兩個字就害怕,癌症「化療」真的有用嗎?

癌症治好了就沒事嗎?70%病患會擔心復發問題

6種癌症等確診時都已到晚期,教你如何提早發現癌細胞

醫療生技發展的創新成果,治療癌症的4大免疫療法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