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每個人對疫苗產生抗體反應不同!怎麼知道抗體力高不高?

全球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後,接連出現不少突破性感染個案,每個人對疫苗所產生免疫反應不盡相同,不少民眾好奇自己打完疫苗後能產生多少抗體?聯安診所內科主治醫師施奕仲說:「如果想知道抗體濃度,透過抽血檢驗就能了解!」

打了疫苗不等於100%一定有抗體!

明明打了疫苗怎麼還是確診新冠肺炎?疫苗本身就不是 100 %不會被感染,但也跟打完疫苗後免疫反應有關。施奕仲解釋:「因為抗體的生成反應有個體化差異,即使是接種同種疫苗,每個人抗體產生反應也不同,每個人對於不同種的疫苗反應抗體生成也有差別。」

加上現在國際上琳瑯滿目的疫苗廠牌,該怎麼知道自己打的疫苗是不是產生足夠的保護力?因此,抗體的檢測變得相對重要,檢驗抗體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抽血就能檢驗,只是臨床上為什麼很少再驗抗體?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因為擔心民眾驗完發現抗體很高,就忽略該有的防護措施,所以並沒有特別鼓勵去檢驗。」

「中和抗體」與「結合抗體」有什麼差異?

想了解抗體對於身體的影響前,得先知道病毒是如何感染?新冠病毒表面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RBD)與人體細胞受器(ACE2)結合,病毒才能入侵細胞進行破壞。

打完疫苗後,人體產生的抗體可以分成中和抗體、結合抗體,這兩者有什麼不同?施奕仲比喻:「抗體生成是體液免疫 B 細胞機制的部分,結合抗體好比是抵抗敵人入侵的一支軍隊,而中和抗體就是其中的精兵。」

  • 結合抗體(BAb):代表的是免疫生成力,也就是經過疫苗注射產生對抗棘蛋白的抗體生成。是沒有針對病毒棘蛋白特定位點防範,所以不一定全部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細胞。
  • 中和抗體(NAb):某種程度代表免疫的保護力可與新冠病毒上的受體結合域結合,針對位點防範,阻止新冠病毒進入細胞避免感染,免疫橋接就是基於這樣的科學邏輯而制定。

打完疫苗四周後就是最佳檢測時間!

因此專家最常討論疫苗有沒有效用,免疫橋接到底在接什麼?都是在討論疫苗能不能產生足夠的「中和抗體」,可以說是一種抗體功能性的指標。

那什麼樣的時間點最適合驗抗體呢?施奕仲說:「打完疫苗後就會開始引發免疫反應,慢慢生成抗體,兩週後達到相對高峰,四週後可以很有信心地說應該處於高原期了,在接下來則呈現平穩,可能在幾個月之後慢慢衰退。因此,打完疫苗四週以後做檢測,大致上可以知道抗體生成的結果。」

年紀較大者、免疫力不佳可能難產生高抗體

如果民眾打完疫苗後有疑慮,想了解疫苗生成抗體的能力好或不好,其實可以藉由檢測得到結果,施奕仲提到:「之前碰到有一名健康患者接種 AZ 疫苗,結果驗出來沒有產生足量的結合抗體,也就是抗體呈現陰性。後來統計發現沒有產生抗體的人通常都是年紀比較大,本身免疫比較不好,所以疫苗引發的免疫生成力不足。」

之前新聞在高端疫苗二期解盲時也報導,經兩劑接種之後,血清轉陽率達 99.8 %,也就是儘管已經優於許多國際疫苗,但還是有 0.2 %的受試者檢測為陰性,並沒有產生足量的結合抗體。

打完疫苗本來就不代表一定有保護力,會不會產生抗體是看個人免疫反應,而保護力是否足夠?除了結合抗體陽性、陰性,濃度高或低,如果再加上中和抗體的抑制率,應該可以給我們更精確的解答。

「抗體護照」可能成未來趨勢!

檢驗抗體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普及,施奕仲醫師猜測:「未來很有可能有『抗體護照』的產生,尤其是商業人士需要常常來往各國,只要你能提供三個月內的抗體指標護照,達到標準就准許入境。」

目前全世界最多國家採用的 AZ 疫苗,或是普遍採用的莫德納、BNT、嬌生、科興、國藥、印度疫苗等,其他已上市的像是古巴疫苗、哈薩克疫苗或是台灣高端疫苗,有的一劑,有的打兩劑,還有些打三劑,疫苗護照可能會變得窒礙難行。如果出現個抗體護照來代表免疫保護力抗體指標,不管打哪個廠牌,認有抗體、沒抗體,簡單明瞭。

施奕仲認為這樣的實行方式比起疫苗護照更有說服力,也免去各國之間需要認證彼此疫苗有無效力的問題,在疫情流行期間,打了疫苗不代表永遠不會感染,突破性感染的例子也已經不少。對於一般民眾,多了解自己生成的抗體指標,或許也多給自己一份保護及安心。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以色列 BNT 疫苗安全研究! 25 種潛在副作用、不良事件發生率一覽表
我適合打 BNT 疫苗嗎?BNT 心血管副作用較高?副作用、保護力一次看
COVID-19/BNT疫苗適用12歲以上接種!青少年接種副作用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