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成習慣「慢性腹瀉」當心可能是這幾種疾病!醫師:越拖越嚴重

有時吃壞肚子就會去「跑廁所」,而腹瀉又分為急性和慢性腹瀉,若常常都在跑廁所,那可能就是「慢性腹瀉」,安民家醫診所院長林安民表示,除了拉肚子之外,「出現像是大便出血、體重下降、發燒等症狀,請趕快就醫。」

林安民表示,如果排便次數比平常還要多,像是像是一天超過 3 次,或是排便狀況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就是腹瀉,而若是腹瀉超過 4 週以上就算是慢性腹瀉。

另外,以糞便外型來看,不成形的糞便就是腹瀉,而腹瀉伴隨的症狀可能有肚子絞痛、發燒、體重下降等。

「開始工作之後」壓力大、三餐外食 較易慢性腹瀉

有沒有哪些族群是較容易慢性腹瀉的呢?林安民表示,其實各年齡層都有機會,但青壯年開始工作之後,因為熬夜壓力大、三餐不固定、外食,就比較容易慢性腹瀉。

另外,高齡者因為肛門的括約肌通常會比較差,也蠻多人有腹瀉或是便秘的狀況,因為有些人躺在床上都不動,沒什麼肌肉就會導致便秘;另外有一些人壓力很大或是吃的東西過油、享受山珍海味,就容易常常跑廁所。

慢性腹瀉 大致上分為「這 4 種」

圖片來源:istock

林安民表示,慢性腹瀉的種類,大致上是按照病因來區分:

  • 消化器官的癌症:例如大腸癌,有一些像是腹膜已經受到轉移了,就會有慢性腹瀉,另外,像是胰臟癌轉移到腹膜,腹膜又讓大腸一直處於很刺激的狀況,也會導致慢性腹瀉。
  • 發炎性的疾病:大腸本身會發炎是因為自體免疫的關係,比較常見的兩個是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因為自體的白血球或是免疫系統有狀況,所以使得腸道黏膜容易受到發炎干擾,很容易造成腹瀉,基本上是要經過大腸鏡的診斷、部分自己免疫的抽血去確認。
  • 內分泌疾病:像是甲狀腺亢進患者,腸子蠕動會很亢奮,易發生慢性腹瀉,另外,腸躁症患者因為壓力大造成神經刺激,也易導致腸胃加速蠕動。
  • 藥物的副作用:有些藥物會利便、軟便,因為抗生素殺死益生菌之後,比較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林安民補充,消化不良也有可能會造成拉肚子,例如吃的東西不好消化,或是吃的東西比較刺激蠕動的,也易造成腹瀉。

慢性腹瀉「越拖越嚴重」 不治療可能演變癌症

出現慢性腹瀉一定要就醫嗎?林安民表示,「簡單來說,越拖就越嚴重。」光是發炎,像是大腸性疾病也有可能會變成癌症,另外大腸癌本身就更不用說,還另外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缺乏油脂、蛋白質、維生素、卡洛里等,會引發其他問題。

而如果已經有慢性腹瀉,卻拖著不治療,更有機率會演變成癌症,其實息肉有一部分也會造成腹瀉,另外發炎性的大腸疾病也會,通常好發於年輕人以及 50 歲以上的人。

iStock-956151356
iStock-956151356

治療慢性腹瀉 找出病因,針對源頭處理

慢性腹瀉的治療方式,一般是先透過診斷找出病因,再針對「源頭進行處理」,例如如果是長瘜肉那就割除,若是有發炎狀況時就去治療自體免疫的發炎疾病。

而以症狀來說,會利用一些緩瀉的藥物,讓蠕動變慢一點,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精神狀況也會比較沈穩,「因為就不會擔心等等又要跑廁所,也對他的心理調適會有幫助,一般來說,只要是有成功找出病因,大概治療都沒什麼大問題。」

慢性腹瀉怎預防?飲食、壓力調適很重要

如果是急性腹瀉的話,只要把吃到髒的東西、毒素排出去就好了,但如果是因為腸胃型感冒,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導致的急性腹瀉,則需要1至2週慢慢恢復。

而慢性腹瀉的預防方式,則從日常生活習慣中就應該要注意:

  • 多吃原型食物:減少食品加工、減少食品添加物,對粘膜較友善。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在正餐的時間用餐、減少熬夜、充足睡眠。
  • 益生菌要增加粘膜本身防護力的話,也可以服用益生菌緩解過敏或是幫助止瀉,效果可能需要數週前至數月的時間,因人而異。

林安民也提醒,除了以上建議,平常的舒壓和壓力調適也很重要,「因為壓力調適確實會影響我們腸胃道的神經,影響消化、蠕動。」 

文/李祉函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他一天蹲10次馬桶卻當吃壞肚子!結果大腸黏膜早就潰爛發炎
拉肚子拉成習慣,當心是你的身體出了這 6 種狀況
大腸癌與腸道各部位罹癌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