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全球第三!異位性皮膚炎有哪些治療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問題,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 200 萬名患者,雖然七成屬於輕、中度患者,往往因為患者治療順從性不佳,可能忘記吃藥、擔憂類固醇的副作用等等,常常會自行停藥導致病情控制差,到底異位性皮膚炎還有哪些治療選擇?

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單純的皮膚問題!

擾人的異位性皮膚炎難根治、影響是一輩子,韓國研究發現,六成嬰幼兒時期的異膚症狀將持續到成年期 ,且若未持續治療將使症狀「反覆發作」,也影響的範圍不只是皮膚上而已,臺大醫院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除可能造成睡眠障礙、焦慮、影響社交及工作表現外,癢感會導致抓傷和感染的惡性循環 。」

由於民眾普遍對於疾病不了解,常誤以為異膚「僅發生在孩童時期」與「單純皮膚過敏」。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單純的皮膚問題,是由遺傳與環境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觸發週期性的免疫反應失調的慢性疾病。

圖片來源:photoAC

類固醇副作用讓患者順從性變差!病況反覆發作

即使是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應該積極就醫,臨床上治療目標是緩解局部搔癢、避免復發,過往常會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但因為「類固醇」這三個字就引來許多患者恐懼,擔憂這些藥物容易導致皮膚變薄、萎縮等副作用問題,讓許多病友退避三舍。

國際上另一篇研究也發現這種害怕「類固醇恐懼症」台灣竟然位居世界第三,也因為這樣的恐懼也會使病友擅自停藥或減藥,不利病情控制,到底要如何才能避免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呢?

江伯倫指出:「第一步要做好提高病人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正確認知,讓病友了解如何避免刺激物和過敏原外,也持續強調治療配合度對於疾病控制的幫助,病友治療順從性提高了,也能幫助改善疾病的嚴重程度。」

醫學幫助下,臨床治療有越來越多方式,針對不同階段的異位性皮膚炎有不同的治療策略:

第一階段
(日常保養和輕度病灶)
保濕劑與類固醇藥膏
口服抗組織胺
藥物病患衛教
第二階段
(輕中度病灶)
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藥膏
短期口服類固醇藥物
光照治療
口服外用抗生素
第三階段
(中重度病灶)
口服免疫調節藥物
抗菌劑
生物製劑
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
2020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

食藥署核准非類固醇外用藥膏 PDE-4 抑制劑

在新藥物治療的策略上,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朱家瑜說明:「異位性皮膚炎起因於體內免疫功能失調,以及先天皮膚屏障異常,導致患者陷入『發癢、搔抓、皮膚發炎』惡性循環。」因此抑制異位性皮膚炎的免疫路徑,成為當前的治療趨勢。

醫學研究發現,患者皮膚當中的磷酸二酯酶-4 若過度活化,將導致發炎物質產生,針對這樣發現治療上有新選擇,食藥署在今年核准了非類固醇外用藥膏 PDE-4 抑制劑,可適用於年齡 3 個月以上的輕度及中度患者。

最新的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也指出,研究證實經過 28 天治療後可改善發炎程度,也有機會讓皮疹消退,達到長期且安全治療的功能。

中重度患者新選擇!兩款服標靶小分子藥物

另外,除了上市的生物製劑外,也核准兩款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中重度異膚炎病患帶更專注、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提到:「過去傳統治療僅可改善 3 至 4 成的皮膚症狀,但對中重度患者最在意且難忍的搔癢,則無法有效緩解。以前病患都不敢想像『何謂正常人的皮膚與生活』,新的治療選擇可恢復正常生活。」

項目使用方式癢感改善速度皮膚症狀改善程度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口服約第一週
約五成病灶完全清除
頭頸部病灶獲得改善
注射型生物製劑注射約第四週
38% 病患病灶幾乎完全清除
資訊來源:節錄自藥品仿單

病友應應認知異位性皮膚炎如同高血壓與糖尿病一般,是需要長期穩定用藥的慢性疾病,除了日常塗抹保濕乳液、維持居住環境清潔、避免濕熱環境,積極主動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更是重要。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異位性皮膚炎不能只靠類固醇!醫師一次詳解特徵、症狀、治療方式 5 大重點
新手爸媽必知!別把「異位性皮膚炎」當成「脂漏性皮膚炎」,錯失寶貝黃金治療期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醫師詳解 4 觀念!外用藥膏以不含類固醇、質地清爽為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