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出現幾起零星沒有感染源個案,每日本土確診數幾乎也維持在雙位數,面對 Omicron 病毒的特性,國內專家分析:「台灣防疫政策在此時不宜持續定調為清零,台灣現在的功課是,如何讓病毒進入國土,並以最低的危害,進入有控制性的社區傳播。」
春節後零星不明感染源個案!社區有隱藏黑數?
當聽到有不明源頭的本土傳播鏈,往往易引起民眾恐慌,但這個問題與與無症狀感染關係密切。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上分析:「傳播鏈是一個流行病學的定義: 兩個病例的存在有時空的相關性,就可能成為互相傳播的流行病學關係。病毒基因序列的異同,可以佐證或推翻病例之間的傳播關係。 」
但當兩個病例只具有「相同」病毒的基因序列,而沒有時空位置的相關性, 就不能稱他們為同一個傳播鏈,「因為在他們之間,極可能另外有我們偵測不到的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流通並傳播病毒,也就是另一傳播鏈的隱形源頭。因此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是決定疫情隱性傳播都多少的重要因子。」何美鄉解釋。
Omicron 過半都會無症狀!患者在社區流通
偏偏 Omicron 無症狀比例高達 46%,以此比例來估算,只要有一起無緣頭的本土病例出現,同時社區的某處,應有另一無症狀的感染者在社區中流通。
雖然防疫人員傾全力,努力做疫調並框列隔離,但這些作為的功效主要是預防此一病例直接相關的後續傳播鏈的快速擴增,但卻很難回溯去找到那一位既已存在的無症狀者。因此,何美鄉強調:「台灣防疫政策在此時不宜持續定調為清零因,為如此會事倍功半,且成功率極低。現在的功課是如何讓病毒進入國土,並以最低的危害,進入有控制性的社區傳播,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到達疫情的終點。」
疫情終點非清零!重建新防疫態度
否則台灣會持續像一個真空的防疫泡泡,隨時都有可能意外地被搓破,而進入疫情失控的狀況。只是要走到那一步可能還有些條件: 像是冬季寒流過後、疫苗施打率再高一點、國際疫情舒緩。
何美鄉認為:「更重要的對於逐步解封可能遇到的危機作演練與準備,如何在最不幸失控的狀況下,仍可把災害降到最低,等醫學界,公衛界與政界達到如何解封的共識。尤其重要的是,也要為國人做心理準備,要能接受一定程度不可避免的傷害。」疫情後的防疫政策不再相同,而我們正面臨 Covid 關鍵的最後一役。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新冠後遺症恐傷「心」!研究:無論輕重症,心血管風險增加
喝酒頻率也會影響疫苗效用?日本研究揭兩大因素讓抗體下降
Omicron 疫情下「清零、共存」怎麼選?專家:清零是一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