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融入」的說話熱身 讓選擇性緘默症孩子開口說話

照片檔 ID:955987824

選擇性緘默的患者因為自我保護機制,在某些感覺焦慮的情境下,無法控制自己要不要說話,如果越希望他們開口,他們反而會因為更恐懼而越難以發出聲音。不過用拆解步驟的「融入」方式,可以幫助選擇性緘默患者重建控制說話的能力。

Silding in(悄悄融入)

悄悄融入是讓孩子可以在安全的地方中,慢慢練習開口說話的方式,隨著患者的不同,會有些許微調,但核心概念是從安全的「小」圈子,逐漸加入「廣大」的元素;包含從數數字這類的單詞開始,到可以回答簡單問題,或是從耳語漸漸加大音量等。

這套方法是英國語言治療師Maggie Johnson和Alison Wintgens發展出來,因為大部份的患者在家裡、跟家人是可以講話的,但一離開家中,或是家中出現不熟悉的人,就會無法說話。

而悄悄融入的方式,會是先讓患者坐在熟悉的環境、人旁邊,開始說些重複性的單詞,如數數,然後可能增加攝影鏡頭,讓他們習慣有「新」的事物出現的感覺;再來則是一步步進展到「有人在附近、有人在外頭」,最後讓新的人出現在這樣的空間中。

不過「新的人」並不是指完全的陌生人,而是跟患者有一定熟悉程度、也有信任程度,但還沒有辦法在他面前開口講話的人;藉由待在熟悉環境、熟悉的人旁邊,使用不需要太多社交技巧的「重複性語言」,可以降低患者的焦慮感,讓新的人融入,藉此告訴患者說話是安全的。

融入的擴及

在安全的環境中適應了新的人之後,可以換到對患者來說熟悉、但沒那麼信任的環境中,例如從家裡換到學校,將之前的「融入」再執行一次,患者也會漸漸適應環境的安全度,克服說話的恐懼。

但是這邊都是比較小範圍的環境轉換,要到達能夠在班上、在公共場所講話,還需要非常多的助力,老師除了跟班上同學溝通之外,也需要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告訴其他同學「就把患者當成一般的同學」。

選擇性緘默症的患者其中一個後遺症,就是因為大家都不習慣他開口說話,導致他更害怕開口後帶來的「目光」,或是其他人已經習慣「不跟他說話」,所以要讓其他人理解,其實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的說話能力沒有問題,只是需要讓環境變得很安全。

延伸閱讀

選擇性緘默症:不是不想說話,是說不出話

ADHD患者吃藥要注意什麼?長庚醫師陳錦宏一次解釋給你聽!

不專心就是ADHD嗎?看長庚醫師陳錦宏怎麼判斷!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