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不是不想說話,是說不出話

照片檔 ID:907563168

2017年,國中教育會考讓一名選擇性緘默症的患者,可以在母校國中應考、不必到標準考場,成為台灣特殊教育史上一個里程碑,也讓「選擇性緘默症」的病名出現在大家的面前;但依然有很多人認為選擇性緘默症是家庭創傷造成的,對爸媽造成一些傷害。

選擇性緘默症的「說不出話」

選擇性緘默症的定義是,患者具有跟一般人一樣的表達能力,但是在特定場合、社會情境中說不出話,並持續1個月以上,而其他場合、情境下又可以說話;這樣的「不說話」,要達到嚴重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才算是選擇性緘默症,多半在幼兒園或小學時開始出現症狀。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障礙,對於社交的一種恐懼,除了在特定情境、環境中不能說話之外,有些人還會伴隨肢體僵硬、腦筋空白等;而這樣的不能說話,並不是患者自己選擇「不要說話」,是真的說不出話來,就算跌倒骨折,患者也發不出聲音求救。

最常見的選擇性緘默症狀況,是患者在家裡可以講話,但在學校不能講話,缺乏社會互動的情況,常被誤以為是自閉症、智能不足,或是因為表現太兩極,被認為有精神分裂的傾向。

不只不能說話的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不說話的對象,基本上包含在同一個場所中的所有人,但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可以跟少數熟悉的朋友、老師講話;但嚴重的患者,不只說不出話來,還可能面無表情,有人過來跟他講話時,還可能全身僵硬,甚至連去廁所都不敢。

根據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的統計,盛行率在兒童時期是1/140,很多人可能是因為症狀輕微被忽略,或是幫忙解套「只是害羞而已」,症狀也可以在過了青春期之後逐漸緩解;但在國外的研究中,有持續幾十年的選擇性緘默症患者,已經演變到非常嚴重的社交恐懼問題。

因為社交困難,選擇性緘默症患者可能伴隨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社會隔離人格,還有人會因為焦慮到無法控制,出現漏尿、漏糞的情況。

選擇性緘默症並不是單純創傷的表現

不能否認的確有人在創傷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但不代表選擇性緘默症一定跟創傷有關,成因其實非常複雜。

目前最主要的2個說法,其中一個是孩子是屬於比較高敏感的族群,對於跟人相處的不確定性、同儕比較感到害怕,如果在語言使用時發生錯誤而被指責、糾正,更可能加強這種印象,而變得比較少說話;但是不常說話,當要重新開口時,又會形成另一重壓力,久而久之就變成緘默。

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語言的刺激不足,可能小時候在家中沒有足夠練習語言的機會,導致孩子在語言使用上比較被動、遲緩,進入學校後對於太多的語言刺激感到害怕,所以形成緘默。簡單來說,緘默在最初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展現,但時間拉長,反而變成不能控制的問題,又回頭變成害怕開口的原因。

目前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等,但是時間需要幾個月到幾年,對於患者、家屬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長期抗戰,需要有毅力與周遭其他人的支持、鼓勵。

延伸閱讀

家長、老師、同學該怎麼跟「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相處?

我的孩子不講話⋯是自閉還是選擇性緘默症?該怎麼辦?

你是害羞還是生病?3個問題測量你是不是社交恐懼症患者

一直不斷洗手或洗澡到底是怎麼了?每個人多少都有強迫症行為的傾向

心靈健康要照顧 15個「高功能焦慮症」的特質要注意!

外星人手症、行屍症候群 這8種精神疾病症候群你聽都沒聽過!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