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是人類生存的動力,營養是人類健康的基石,但你知道嗎?影響我們健康的不只是吃進去了什麼,也與我們什麼時候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一項最新的研究證實,用餐時間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包括憂鬱與焦慮相關的情緒程度。
美國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為了分析用餐時間對健康的影響,模擬需要在夜間上班的輪班工作者情境,比較了日間用餐(晚上 7 點後禁食)與夜間用餐(晚上 7 點後繼續進食)的狀況。
這項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發現,在日間和夜間都進食的實驗參與者,憂鬱的情緒程度增加了 26%,焦慮的情緒程度增加了 16%。只在日間進食的實驗參與者則沒有發現這種增加,表明了用餐時間可能會影響情緒脆弱性。
用餐時間對情緒健康至關重要
布萊根婦女醫院醫學生理時鐘專案主任、神經科學家希爾博士(Frank Scheer)指出,食物攝取的時間對我們的情緒至關重要,特別對於像從事輪班工作、經歷時差或患有晝夜節律混亂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現代社會的輪班工作者佔總勞動力的 20%,這些人負責許多醫院事務、工廠工作和其他服務。輪班員工大腦的生理時鐘與作息時間、進食週期等日常行為經常出現混亂,而這些人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也高出 25% 到 40%。
參與這項研究的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y of Cologne)核子醫學系資深研究員切拉帕醫師(Sarah Chellappa)表示,輪班工作者以及經歷晝夜節律混亂的人,可能會從調整用餐時間受益,這項研究開拓了一種新穎的睡眠與晝夜節律行為策略,這對精神疾病患者也有潛在正面影響,因為優化睡眠和晝夜節律的策略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
用餐時間正成為營養健康的重要面向
這項研究招募了 19 名參與者進行實驗,一部分的參與者在模擬夜晚的昏暗光線下經歷了強制作息不規律的生活型態,這讓他們到實驗第 4 天時,作息比一般人顛倒了 12 個小時,近似夜間工作所導致的晝夜節律混亂情況。
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 2 種用餐時間,一種是常出現在夜間工作者的典型用餐型態,也就是白天和晚上都吃東西;另一種則是只在白天吃東西,晚上 7 點以後禁食。研究人員每小時都會評估實驗參與者的憂鬱和焦慮程度,結果發現用餐時間顯著影響了實驗參與者的情緒。
與實驗開始第 1 天相比,在模擬夜間工作生活型態到了第 4 天,日間和夜間都進食的人,其憂鬱和焦慮的情緒程度顯著增加。相較之下,只在日間用餐的人情緒沒有變化,也就是說,生活作息與晝夜節律混亂程度較高的人,出現了更多的憂鬱和焦慮情緒。
此項研究結果為食物攝取時間的重要性提供了證據,作為一種新興的策略,可以潛在地減少經歷晝夜節律混亂或位移者的情緒脆弱性。研究人員強調,用餐時間正在成為營養的一個重要面向,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但食物攝取時間對心理健康的因果關係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也需要分析調整用餐時間是否可以幫助罹患憂鬱和焦慮相關疾病的人們。
文/孫珞軒、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用餐時間不夠總是大口吞?吃太快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為什麼我們愛吃垃圾食物?情緒性進食不是只靠運動改善!
飢餓時、進食後上腹部好痛?當心「消化性潰瘍」,不治療恐演變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