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6 成民眾會因偏頭痛至門診就醫,而新冠疫情下,偏頭痛患者染疫後更易發生長新冠,偏頭痛的症狀也會加劇,甚至一個月內發作次數多達 15 次。
美國偏頭痛學會指出,新冠確診者普遍出現的頭痛反應為單側頭痛且與偏頭痛症狀類似,而偏頭痛患者於確診後更易出現長新冠症狀,且發作頻率也會提升,在確診後一至兩個月內,每個月頭痛次數達 10 至 15 次。
偏頭痛為疾病,並非止痛單側!
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表示,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可能導致失能的重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 10 大健康疾病之一,且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偏頭痛為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 2 大原因,在 50 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位居首位。
此外,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
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 9.1%,約有 200 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陳韋達理事長指出,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達 46 億元,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 780 億美元。
偏頭痛不想天天吃藥?CGRP 單株抗體成新選擇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醫療技術的進步,治療偏頭痛從過去的口服藥物,到後來的肉毒桿菌,以及專為偏頭痛設計的 CGRP 單株抗體藥物。
台灣頭痛學會王嚴鋒秘書長表示,偏頭痛治療藥物可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
此外,較常見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則有肉毒桿菌素、CGRP 單株抗體等,由於這兩類針劑藥物的半衰期較長,可每個月或每 3 個月施打一次,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為不願意或無法天天吃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王嚴鋒秘書長補充,透過預防性藥物治療可降低急性偏頭痛發作次數,減少頭痛次數、止痛藥使用並改善生活品質,「治療偏頭痛會根據不同患者的狀況而有所不同的治療方針,新劑型、用藥可減緩手抖、變胖等副作用不適,全身性副作用也會減緩,建議民眾若每週頭痛超過一次以上,可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斷。」
文/李祉函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偏頭痛怎麼辦?醫師教你了解偏頭痛原因、症狀、治療、保養舒緩,用 6 種症狀自我檢測
台灣 150 萬人有偏頭痛!可能引發大腦退化風險,頭痛學會公布全台「頭痛看診地圖」
不是只有一邊的頭痛才叫偏頭痛 請先搞懂這4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