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交墜樓/台灣中高齡憂鬱症患者七成未就醫!心理師教親友該如何相伴

前立委黃義交昨天從住家大樓墜樓搶救後仍不過世,享壽 69 歲!事實上,親近委黃義的親友人都知道,他近年幾乎是鮮少出現在活動場合,主要就是受憂鬱症所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憂鬱症將成為 2030 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不可忽視重要議題,尤其台灣中高齡憂鬱症患者就醫率低僅有 27 %。

國衛院:國內 50 歲以上憂鬱症 7 成未就醫

國家衛生研究院先前研究指出,高達 83% 中高齡憂鬱症狀患者覺得就醫便利,卻只有 27% 的患者尋求醫師治療,最終僅 11% 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台灣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的狀況。

大多數未尋求治療的原因,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分析:「可能來自於對憂鬱症認知不足、不清楚憂鬱症是需要治療的、或是擔心汙名化。」在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若長者罹患憂鬱症未妥善治療,死亡率和發生衰弱症風險都是一般人的 2-3 倍。

憂鬱症親友可以怎麼做?

不論是否有意願就醫,與憂鬱症患者同住家人到底該怎麼幫助憂鬱症親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倪家珍心理師提供以下三步驟方式遵循。

第一步:先了解憂鬱症患者的狀態 

當得知親友有憂鬱症,有時的直覺反應是「我要趕快幫助他,我想讓他趕快好起來」,如果有這個衝動,請先緩一緩!倪家珍坦言:「當自己抱持著上述想法而立刻行動,可能會導致兩種結果。」 

  • 自己太過執著急著想讓患者變好,當結果無效時,容易會覺得挫折、無力 
  • 這樣的舉動易讓憂鬱症患者覺得壓力很大

此時最重要的,是先了解憂鬱症類型、他個人的狀態,而不是貿然行動,與患者對話過程中要小心用詞,倪家珍說:「試圖鼓舞憂鬱的親友,但這些話語對憂鬱症患者來說常常是另一個打擊或負擔。」

許多憂鬱症的患者已經很容易自責、陷入負面聯想,或是被錯認為抗壓性不足才導致憂鬱,「你不要想太多」、「以前比這個大的困難我都遭遇過」這些話語不僅無法真正同理憂鬱症患者,容易讓親友心情更低落或起伏。

第二步:給予憂鬱症患者一些空間 

協助親友從既有的生活事務上退下來或是放慢腳步,比如先少上點課、減少工作時間或是暫停工作,因為憂鬱症患者自身精神、體力、能量都極少,失眠、過度緊張、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無法起床都是有可能的。 

倪家珍建議:「可以減少需要應對的事物,讓他們理解『其實自己有空間可以做這樣的選擇』,或是嚴重失眠時,不用勉強固定的睡眠時間,嘗試分段睡眠,讓憂鬱症患者有較大空間可以調適跟休息。」

第三步:適度的陪伴,以及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 

理想上,希望適度的陪伴,然而是自己的親人時,責任與共同生活的交疊性會影響我們陪伴的尺度,心中拉扯也比較大。無論關係親疏,都需要衡量評估「以現狀而言,可以幫助什麼」,倪家珍強調:「在不需要過度涉入與承擔,不要去承諾做不到的事情,反而需要善用其他的社會資源或是外部關係。」

可向社區心理諮商、精神科診所尋求幫助

由於憂鬱症的成因很多,也可能沒有家庭因素。無論如何,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不要過度自責與孤軍奮戰,不需要覺得親人有憂鬱症這件事情很丟臉或是太過批判自己。

憂鬱症患者的照護急需重視,但就醫率低是目前照護主要瓶頸,如何讓高齡患者願意及早治療、即早改善,提升就醫率是需要重視議題,現在部分地方政府也有成立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據點,或是精神科基層診所負擔相對低,適時向外界資源求助。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憂鬱症是什麼感覺?如何自救?精神科醫師分類、治療、症狀
艾成長期憂鬱症,為何不就醫?醫籲:用藥 + 心理治療為患者一輩子課題
沒有憂鬱症 為什麼要吃抗憂鬱藥?一半的抗憂鬱藥品都不是開給憂鬱症患者吃的!

雖然你因為憂鬱而暫時無法看到美好,但明天你一定可以再看到一次。
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
免付費生命線 1995
張老師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