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本土+35640 比上週減少10%!20歲染疫四天亡本身具有慢性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 35,702 例確定病例,分別為 35,640 例本土個案及 62 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 84 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跟上週四確診數相比減少四千多例,降低 10.4 %,各縣市都是大幅度下降的趨勢,只有少數縣市是微幅增加。」

今日新增 35,640 例本土病例,為 16,308 例男性、19,306 例女性、26 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 5 歲至 90 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縣市為:

  • 確診超過千例縣市:新北市(6,149例),臺中市(4,851例),高雄市(4,233例),桃園市(3,545例),臺北市(3,469例),臺南市(3,147例),彰化縣(1,902例),屏東縣(1,180例)
  • 確診超過百例縣市:雲林縣(871例),新竹縣(850例),苗栗縣(790例),新竹市(786例),嘉義縣(714例),南投縣(703例),宜蘭縣(583例),嘉義市(482例),基隆市(476例),花蓮縣(389例),臺東縣(245例),金門縣(157例),澎湖縣(105例)

今日新增 84 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 47 例男性、37 例女性,年齡介於 20 多歲至 90 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48 例未接種 3 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 9 月 19 日至 10 月 24 日,死亡日期介於 10 月 3 日至 10 月 24 日。

其中有兩例年輕的特殊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一位是 20 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在十月出現呼吸喘、氧氣濃度下降,到急診發現新冠快篩陽性,同時發現兩側出現肺炎,立即給予瑞德西韋、抗生素治療,但仍不幸在四天後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

另外,還有一名 30 歲女性本有癌症轉移病史,10 月 5 日因為化療全身無力血球偏低,10 月 20 日因為家人確診快篩陽性,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因為出現肺炎、腸胃道出血的病發症,在 10 月 24 日不幸過世,而兩例年輕死亡個案都是有慢性共病。

而今日個案當然有兩例重症個案,包括 1 例青少年、1 例兒童,這起青少年個案本身 15 歲男性,本身有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病史,打三劑疫苗,10 月 6 日確診新冠,10 月 16 日起全身皮疹、發燒、腹痛、腹瀉、臉部及眼皮浮腫,10 月 20日到急診,診斷蕁麻疹併血管性水腫以及疑似 MIS-C住 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另檢查有「梅漿菌」感染給予抗生素,病況好轉,已經於10/26出院。

另外一例則是兒童個案則是 4 歲男童,無慢性病沒有接種疫苗,9 月 19 日確診新冠,10 月 19 日起全身皮疹、 發燒、喉嚨痛,10 月 21 日到急診,檢查「急性扁桃腺炎」及 MIS-C 住院,給予相關藥物治療,目前仍一般病房住院中。羅一鈞補充說道:「過往 MIS-C 從確診到發病平均是六週,可以出現的時間費為很廣,有長到 19 週才發病,短的也可能 1-2 週出現,還不是目前國內從確診到發病最短的個案。」

今日新增6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1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日本、美國、新加坡(各2例),法國、越南、印尼(各1例)移入,另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9月26日至10月25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研究:確診過最快十週就可能「再感染」!26%的 BA.2 康復者再感染BA.5
長新冠疲倦、失眠怎麼辦? 高壓氧成治療新解方之一
為什麼染疫康復會心悸、胸悶?「新冠心搏過速症候群」分成這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