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之後,然後呢?
從文明病纏身,到減少吃藥的第三人生。你的人生故事最後一章,可以不用是插管、吃藥、盯著天花板。
作者:胡廷岳
出版社:印刻
責任編輯:王芊淩
推薦原因:常說疾病預防勝於治療!晚輩們總耳提面命要父母做健檢、要他們少抽菸、少喝酒,但這些叮嚀像是多餘嘮叨,被他們當作耳邊風。許多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於許多健康建議與工作相抵、造成長輩們心理極大負擔,當你與家中長輩相處也遇到相同困境時,不妨轉個彎換個角度思考,找到「健康建議」與「生活」平衡點。
我是藥師,但我卻無法預防我的爸媽生病。
時間回到我剛考上醫學大學的那一年,那時候還年輕,血氣方剛的那種年輕,總覺得自己能念醫學大學很強很偉大、很值得走路抬頭挺胸。「畢竟多難考啊?全台有多少人想擠進這個名額,終於被我拿到手了!」你可以想像一位十八歲的高中剛畢業小屁孩手拿著錄取成績、三步併作兩步的跳著走回家,模仿著自己穿著藥師袍的樣子:「每一種藥的作用與副作用我都倒背如流!每一種疾病都能被我藥到病除!啊哈!」
這還不夠。
當我大一上學期一念完《預防癌症》的相關單元,我就帶著初生之犢的勇氣回家提醒爸爸:「欸老爸,你知道吃檳榔喝酒又抽菸的人,得癌症機率是別人的一百二十三倍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抽一包菸就會減少四小時的壽命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就算戒菸之後,原本吸菸的風險還是會累積起來伴隨你一輩子嗎?你趕快戒!」
我爸自然是不理我,然後我們就吵架了(畢竟血氣方剛)。
父親堅決不戒菸!難道是「故意讓自己生病」?
從我念醫學大學第一天就開始吵,吵到我爸確定罹癌的兩周之前,我們都還在為了「為什麼你不戒菸」而吵架。「要抽菸就去陽台抽好不好?要得癌症你自己得就好。」「吵什麼?你現在是在吵什麼?」
很明顯的,我爸當然都沒有成功戒菸。除了失業沒工作那幾年為了省錢,菸抽得比較少之外,後來幾年的菸癮還越抽越大。然後他就得癌症了。胡蘿蔔與鞭子與發毒誓樣樣我們都端出來用過了,都沒有用,在我爸生病的那天,我除了「你活該」的想法之外,完全沒有感到任何意外。
好奇怪,真的好奇怪,這感覺就好像我爸是「故意讓自己生病」。
那我媽呢?媽媽總會比較好說話了吧?因為外婆也有長期吃糖尿病藥的緣故,我擔心媽媽也遺傳了一樣的基因。當課本一提到:台灣女性平均在五十四歲的前後會確診糖尿病—你想的沒錯,我特地在媽媽五十四歲那年,買台血糖機給她當作生日禮物。
「哇,你看看,這科學統計有多精準啊!」媽媽生日那天,我迫不及待地將生日禮物打開、安裝、測量看看媽媽的血糖,哇,確實是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比標準高,但還不算是糖尿病)!現場搞得好像是我成功幫自己預防生病一樣,我本人超級開心。
「這是好消息啊!提早發現高血糖、控制好糖尿病,這樣我們就可以提早預防併發症!」我甚至還暗暗自喜:接下來的一切都只要照著書上的流程走,我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阻擋一切失明、截肢、褥瘡、神經發麻的後遺症。你看,念醫學大學多好、多有用!大家都是等到生病了才開始注意身體健康,但我們家的媽媽可不一樣,因為她有個念藥學系的兒子!
「媽,首先是多運動!多喝水!然後我們積極的控制飲食!」
我手指著課本上的〈糖尿病控制〉那一頁。
「不要。太累了。」我媽一面收拾晚餐的碗筷,一面回答。
我竟然又被拒絕了?難道媽媽也想「故意讓自己生病」嗎?
我不死心,我就是要追問下去:「但如果控制得好,你就不用一輩子吃糖尿病的藥了呢?就算累,為了身體也要維持啊!」我語氣理直氣壯。
這時候我媽才放下手邊工作,緩緩地說:「你想一下,我每天都要去雇主家裡打掃,人家的廁所貴成那樣,我如果『多喝水』,那我要去哪裡上廁所?然後轉換到下一位雇主之間又那麼倉促,我哪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飯』?沒有吃太多飯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像我們做苦力工作的人,如果沒有吃飯,就不會有吃飽的感覺,不可能減醣啦!」
「而下班回家『多運動』又更加不可能了。」我幫我媽補充,畢竟我這臉已經被打得夠腫了。
「沒錯,所以還是讓我吃藥吧。吃了無法控制就去打針(胰島素)。」語畢,媽媽拿穩了手上的碗筷,轉身走進了廚房,不想讓我看見她的表情。只留下我一個人陷入了沙發、陷入了長長的沉思。
課本只教會治病!該如何治療人呢?
當下我滿腦子就只有一個念頭:長期跟著課本學習治「病」的我們,是否都忘了如何治療一個「人」了?
課本從來就沒有告訴過我們,健康建議本身,很容易與病人的工作性質互相牴觸。課本也不曾告訴過我們,在健康建議執行的當下,將會給予病人極大的心理壓力。當然了,課本也不會這樣下筆:使用健康建議的諸多限制,將會降低使用者的生活品質、讓他的生活更加難過。
沒有,課本什麼都沒有說。
它只負責把我們訓練成一台健康建議留聲機—負責念出書本裡的文字,而嗓音還是特別討人厭的那種。「遇到 A 數據,就用 A 方法處理,若沒有成功就改成 B 建議。」一邊說,一邊把我們培養成一個眼中只看得到「疾病」、「數字」,而眼裡完全沒有「人」的醫療人員。
說好聽點,這麼做的好處是容易集體教育,但壞處早已顯而易見了:台灣有 82 %的人口做不到照顧自己、有 70 %的洗腎病人來自血糖血壓控制不好 、洗腎成為健保支出排行榜長年冠軍、台灣的洗腎率蟬聯世界第一(而且連續十幾年)。還有還有,明明只要驗個大便就有九成機率可以活下來,但全台知道有健檢服務的人裡,仍有 51 %不想做健康檢查,大腸癌至今榜首連續十三年 。
慢性病這惡魔會直接造成洗腎、截肢、中風、癌症、肌少症等等,「讓人臥床」的人生休止符。就像爛傷口上的膿,就算勇敢地撒手不管,它也不會仁慈的停止敗壞你我的健康。
身為兒子的我,還想要帶爸媽吃遍迴轉壽司、一起吹熄一百歲的生日蠟燭,還要一起分享快樂與所有生活上的難關。我不要他們明明還活著,卻像是活死人般的看著天花板發呆、每三天插管洗腎一次、半癱中風流口水、躺床躺到全身褥瘡。我不要。
所以我可不能就這樣放棄。
轉換健康建議!達到生活平衡
我是這樣做的:
既然母親說她的中午只能吃便當,那我就幫媽媽尋找,她的中午休息時間有什麼「減醣便當」選擇,給她一份減醣便當地圖。若當天的選擇不多,提醒她幫一般便當做點變化也很不錯:增加蔬菜量以減少升血糖的速度;把炸雞腿改成烤雞腿,輕鬆減去裹皮上的澱粉與熱量。我們開始合作,一起找到簡單又控糖的方法,讓媽媽的午餐還可以繼續吃便當。
而媽媽的早餐、晚餐時間都能夠好好吃飯,那我就別給限制,只須幫她整理「糖尿病人可以吃的美食清單」。例如,將早餐改成前一天就能準備好的地瓜、香蕉、茶葉蛋,偶爾加入九層塔與辛香料做些變化,適時再配上一杯無糖豆漿,哇,聽起來就好好吃。那晚餐呢?海鮮、青菜,這兩者絕對是最適合糖尿病人吃的食物。清蒸鱈魚、絲瓜蛤蜊、烤蔬菜烤蝦烤干貝,就算是吃著減醣飲食的人,一定也能脫口說出:C’est bon(就算你不懂法文)。
開心歸開心,千萬別忘了回頭詢問媽媽:「媽,這些建議好不好?」
嗯,母親說她很愛吃。很好,那表示就算明後天我回台北了,沒有人可以在家「盯梢」,要媽媽繼續照著做也很容易了。
「既然健康建議與『生活』之間有了摩擦,那我們能不能轉個彎,讓爸媽能『同時』保有生活習慣,又能達成健康建議呢?」
「既然健康建議與『工作』之間產生了矛盾,那我們能不能硬要讓爸媽能好好工作,又能同時控制好疾病呢?」
在這時,我終於懂了,「病人」這兩個字之中,最需要被治療的其實是「人」啊。
編輯/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難道慢性病就不能減藥?藥師解析減藥成功與否是誰的責任
十年後你可能會得什麼病?「台灣慢性病風險評估」免費進行評估
睡不好、常打呼,睡眠障礙竟造成慢性病控制不易!醫師詳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檢測、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