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報告/疫情三年死1.6萬人「有9成家庭痛失父母長輩」三張破網要先補

指揮中心數據指出,國內疫情致死率從Alpha變異株的5.7%,到Omicron BA.5 已趨近流感的0.01%,但國內感染人數及死亡數衝上高峰,到了2023年死亡數卻依居高不下,其中有9成為高齡長者,為何會如此呢又該如何解決?

前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2022年是Omicron大舉反撲的一年,其所造成的輕症,讓死亡率下降,但高傳染力和反覆感染的特性,反讓死亡數有增無減。截至2023年1月31日,國內已累計有超過1.6萬人死於COVID-19

根據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公布的資料統計,Omicron大規模感染造成30歲以下的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的死亡人數就有97人之多,讓許多父母蒙受喪子之痛;30歲至59歲的青壯年也有1327人,因此失去重要的經濟與社會支柱,而年齡超過60歲致死率越高。

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各年齡層死亡個案分析。資料來源: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

占比最大的族群為60歲以上長者,有14147人,佔所有死亡個案的 9 成,除了有多重慢性病造成的健康問題外,邱淑媞表示,其中有三個致命輕忽的原因。

  • 指揮中心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感染Omicron的致死率低,代表民眾感染後有99%的機率是輕症不會死亡,容易產生錯誤的安心感,也讓家戶感染與長者確診的機會提高,染疫死亡數的控制未有起色。
  • 相較前兩年疫苗短缺,國人多已接種過一至三劑不等的疫苗,但隨著政策開放與病毒變異,確診者親身驗證「無敵星星」失效,加上幾乎不見老人催打政策,更加速高危族群的生存危機。
  • 民眾防疫態度會隨著疫情時間拉長而麻痺,台灣自去年底將進入「變異株大雜燴」 ,還經歷聖誕節、春節人流及中國放棄清零、各國邊境開放,也讓感染及死亡人數難以控制。
台灣2023年經歷春節後在境外移入及本土Omicron變異株監測結果,進入變異株大雜燴。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補起鬆懈的防疫大網:疫苗催打政策消極應積極為之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提醒,「由於病毒不斷變異,免疫逃脫更強,政府依舊要朝百分之百接種率前進,尤其是台灣65歲老人的三劑施打率,相比美國、英國、日韓、香港、新加坡仍舊望塵莫及,對此政府不該雙手一攤、坐視不管。」

他表示,台灣的死亡個案直到2022年底依然不斷增加,單日確診人數未曾低於萬人,但第三年被動坐等「次世代疫苗」,卻不再採取催打行動,包含過去發放的獎勵措施、對外架設疫苗施打站也不如往年積極。

年齡層施打率第一劑第二劑第三劑第四劑第五劑
65歲至74歲89.7%87.5%81.5%47.4%12.7%
75歲以上82.3%78.6%70.7%42.4%10.9%
(國內6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率。資料來源:疾管署、資料截止時間2023/1/30 ) 
  • 補起鬆懈的防疫大網:中重症率影響死亡應訂下防疫目標

詹長權也提醒,疫情邁入第三年,政府秀出數據說Omicron輕症率99%,但後面的小數點卻避而不談。2022年四月的輕症比率99.8%,至11月已經下降到99.5%,「公衛數字差0.1、0.2個百分點,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意味著台灣這半年來,中重症患者上升了萬分之一,數千人原本可能是輕症,卻轉而變成重症個案,甚至進入加護病房。他更大膽舉例,「政府要積極設定目標,讓現在的死亡人數再減少十倍,努力重回99.8%。」

Omicron個案有九成是輕症,但確診中症及重症死亡占比不降反升。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補起鬆懈的防疫大網:感染到死亡的路徑變短防疫要優化

面對國內每日新增百例中重症個案,詹長權分析,「感染數及重複感染一多,有的是即便確診也不願篩檢跟通報的黑數,約有六成死亡個案都是一驗出就病危或死亡,缺乏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機會,藥物也缺乏及時介入的餘地。」

他認為,現在對於防疫的措施與手段沒道理比前兩年鬆懈,尤其是台灣篩檢、給藥、治療選擇都較往年有所突破,「除了檢討流程是否有改進的空間,也應朝向單日感染少於千人、死亡數降為個位數等目標邁進。」

同時也要減少就醫或住院後才發現確診、死後確診的可能,免於家庭遺憾。現有抗病毒藥物門檻維持65歲以上才能給藥,也能下修到60歲提前用藥,隨著病毒變異,政府的防疫手段也要跟著優化,而非停滯不前。

文/謝承恩 圖/黃懷賢、周蕊蝶

🦠 觀看系列報導:
上一則 關鍵報告/Omicron染疫死亡數翻16倍創「國際雙高」2023年居高不下為何沒警覺
下一則 關鍵報告/疫情死亡代價超乎想像!當心超額死亡、平均壽命與癌症警訊

◀︎ 上篇
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