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成疾病主流  讓家醫科醫師告訴你為什麼要做「健康檢查」

照片檔 ID:538043592

台灣社會逐漸邁入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型態,人口的疾病種類,也慢慢從傳染病轉變爲慢性病。由於慢性病的疾病進程很長,強調在未發之時提前發現的「預防醫學」便逐漸受到重視。

而在預防醫學中,「健康檢查」便是重要的一環。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辨表示,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在於提前發現慢性病,並即時用醫療、生活方式的調整,來讓人們回歸健康。

舉例來說,癌症近年來已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大家談癌色變,其實癌症並不可怕,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其預後也是很好。而癌症便是慢性病的一種,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這些也都是慢性的疾病,藉由健康檢查的篩檢,這些疾病都可以檢查出來,從而得到適當的治療。

根據衛福部統計,102年一年內,國人接受健檢相關服務後,就有33萬2千人因而發現自己有高血壓、19萬9千人發現自己有高血脂、14萬1千人發現自己有高血糖問題。

國健署指出,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與2倍。這些發現透過健檢發現自己身體問題的人,就可以提早做好防範、改進的措施。

接受正確衛教資訊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一般健檢科主任林雨亭表示,健檢的重要性,除了早期篩檢出慢性病,「接受正確的衛教資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健康檢查時,醫護人員也會提供保健衛教的常識,平常注重身體的保健,規律的運動、適當的飲食,勝過發病時的檢查治療,」林雨亭提到。網路資訊氾濫,如何判斷真偽,對於非專業的人來說並不容易,不如直接透過醫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來取得最正確的一手健康資訊。

徹底執行「預防醫學」,阻絕大部分疾病

雖然預防醫學意識抬頭,各項數據也指出健檢有效果,但新北市亞東醫院家醫科陳志道表示,有這種意識、並且確實執行的人僅佔少數,舉例來說,有健檢習慣的人並不多。根據統計,政府提供每3年1次的40歲以上成人免費健檢,每年使用率只有20%,大多數人都白白浪費了這些健檢資源。

陳志道提到,預防醫學可以分為初段預防以及次段預防,初段預防便是施打流感疫苗,而次段預防則是各種類型的健檢。「如果能夠做好這兩段預防,就可以阻絕大部分的疾病,」陳志道表示。

茫茫健檢海,從這裡先下手!

許多人有心想要健檢,但琳琅滿目的健檢資訊、套餐讓他們看得頭暈眼花,隨即打退了堂鼓。陳志道指出,可以先從健保提供的資源開始,因為健保是基於大量的資料分析,針對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去制定的健檢政策。

「舉例來說, 40歲以上的民眾,本來就會有3年一次的免費健檢,裡面就有一些慢性病的篩檢,比如說血壓、血糖、膽固醇、肝腎功能檢測;第二個就是四癌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陳志道建議。

  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
  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每3年1次。
  3.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
  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家醫科是你諮詢的好選擇

但是,許多人不做健檢,除了「覺得身體還行」以外,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做完健檢以後,檢查結果看不懂,也不知道要做什麼。」針對這個問題,陳志道建議,可以尋求家醫科的協助,把健檢的報告帶來,讓家醫科醫生為你分析結果、提出建言。

若是你已經做過健保提供的健檢,仍然想要更進一步做更深入的檢查,陳志道同樣建議民眾,可以找一個有預防醫學背景的醫生,或是家醫科醫生,進行健檢前的諮詢,「醫師會參考你的健檢結果、家族病史、生活習慣,找到一個比較適合你的健檢方式」。

延伸閱讀:

健檢都正常,為什麼忽然就被宣判癌末?

如果在健檢報告上出現這6種紅字病症,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全台27萬B肝帶原者不自知 中研院院士呼籲:帶爸媽做健檢查B肝

醫療雲端平台太難做!健檢診所:能給出數據客製化嗎?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