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出血只是月經亂掉?只有一個性伴侶也不用擔心得病?破解迷思才可防子宮癌症

婦產科醫師發現,婦女們對於子宮相關癌症,常常存在一些迷思,包括未重視不正常出血,以為只是月經亂掉;或認為只有一個性伴侶,因此不須擔心得病等。只有釐清錯誤觀念,才能有效預防癌症。

女性的子宮負責生命的起源與孕育,與其相關的癌症有子宮內膜癌及子宮頸癌,婦癌排行榜上,他們都榜上有名,一定得注意預防,不可不慎。子宮內膜癌是指從子宮最內層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可能和排卵周期不正常、沒有排卵有關;而子宮頸癌則被認為大多和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相關。

馬偕醫院婦產科資深主治醫師、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癌的預防,當然是越早開始避免危險因子,對身體越好。而正確的預防觀念,應該是對自己身體狀況變化有所警覺、事先接種疫苗防範和抹片篩檢、避免危險性行為等,但在細節上,婦女們仍有些觀念需釐清。

預防子宮相關癌症三大迷思,你中了嗎?

迷思一:年輕女性不用擔心子宮相關癌症?

當然從發生率來看,年長婦女的危險性更高,黃建霈解釋,以子宮頸癌為例,HPV 病毒可能潛伏在體內好幾年,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狀況開始出狀況,才導致癌症的發生。其他卵巢癌、子宮頸癌等,好發族群亦是以 4、50 歲以上的女性為多。

但國泰綜合醫院指出,近年子宮內膜癌及子宮頸癌都有年輕化的趨勢,以子宮內膜癌為例,就有 5% 發生在小於 40 歲族群,代表子宮相關癌症,不會只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身上。

迷思二:對自身身體狀況無感,把不正常出血當作亂掉的月經

「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不正常出血,但造成出血異常的原因,也可能是單純經期混亂、感染或長瘜肉。」但黃建霈強調,無論是哪種原因,一有異常,前往婦產科看診來確認原因及治療最安全,千萬別自己認為不正常出血只是亂經。

黃建霈說明,真正的月經特徵,包括有一定的週期(約間隔 28 到 35 天)、經期期間為 3 至 7 天內、血液呈現暗紅色且帶點黏膜。如果發現自己經期來太長、間隔不規則、留著鮮紅色的血、血量時多時少等,就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警覺,否則到後期才發現是癌症,錯過早期發現及治療的黃金期,就比較可惜。

698432-PQS7HV-232

迷思三:我的伴侶只有一個人,就不會得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與 HPV 病毒的感染有大大相關,但不是只有性行為的過程會感染 HPV 病毒,黃建霈強調病毒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角落。他比喻,「可能身上帶有 HPV 病毒的人,伸手觸摸了電梯按鍵,而你不幸是下一個搭乘的人,同樣碰到按鍵,那病毒就會跑到你身上。」根據國外研究,即使一個人一輩子只有一位性伴侶,也高達六成機率能在他身上發現 HPV 病毒。

該如何正確預防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的增生會配合排卵期,黃建霈解釋,當卵巢排卵後,子宮內膜為了要讓受精卵成功著床,便會開始增厚,如果沒有迎接到受精卵,內膜則會剝落。但若是身體疾病(如多囊性卵巢、功能性卵巢腫瘤等)而造成排卵周期不正常或無排卵,使內膜一直待在子宮內受雌激素刺激,卻沒有黃體素的保護及因應其變化而更新,後來就可能癌化。其他相關、需要避免的危險因子還包含:

  • 肥胖(脂肪製造雌激素)。
  • 沒生育過的婦女。
  • 初經太早來或太晚停經。
  • 無排卵的月經週期。
  • 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
  • 接觸環境賀爾蒙(如塑化劑、金屬汙染物)。

子宮頸癌

黃建霈提醒,並不是打過 HPV 疫苗,就能百分之百防止子宮頸癌。他解釋,罹患子宮頸癌的原因不全然和乳突病毒有關,部分可能也是受到環境毒素的暴露、遺傳等原因影響;再者現在 HPV 疫苗中所含的病毒共九種,雖不包括所有會致癌的乳突病毒型別,但仍可以降低約 8、9 成的罹癌率。

但能確定的是,乳突病毒一旦進入人體細胞,就無法輕易被殺死,黃建霈指出,九歲以後越早打 HPV 疫苗,讓身體越早產生抗體越好,而國中階段就是合適的施打時機。另外也發現許多女性是被男性傳染乳突病毒,因此若男女雙方都能接種 HPV 疫苗,會更有效減少病毒的傳播,也保護到有接種的男性本身,近年發現肛門癌、口咽癌的發生增加,也跟特殊性行為時的 HPV 感染有關。此外,定期做抹片和避免危險性行為也很重要。

諮詢專家:馬偕醫院婦產科資深主治醫師、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