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為國人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國內罹患乳癌的年齡逐年下修,40歲以下乳癌發生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約佔9%,更是美國的4.5倍。
幾年前,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究發現,美國乳癌屬於年長者的疾病,在台灣則有高達4成患者屬於年輕型乳癌,約在20歲到50歲間罹癌。進一步分析原因,推測可能與越來越晚生育、環境荷爾蒙暴露等因素有關。
新光醫院一般外科暨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表示,乳癌年輕化並非台灣獨有,亞洲包括韓國、日本、中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此現象,平均乳癌發生年齡比歐美國家提早了10年。
年輕型乳癌患者憂心「不完整的自己」
鄭翠芬強調,乳癌年齡層呈現下降趨勢的另一個隱憂其實是病人的心理素質。此族群的患者正處於人生衝刺與挑戰新事務的重要階段,相對於年長型乳癌病人來說,年輕型患者面臨更大的心理衝擊,其中,最令她們恐懼的是深怕自己未來的「不完整」。
她分享臨床案例表示,年長者得知罹癌的剎那,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我的乳房會不會被拿掉」。年輕女性則會歷經第一階段的震驚到第二階段接受的心理過程,之後才會想到治療之後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醫療團隊也需提供患者心理支持
年輕型乳癌患者身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因此乳房外科醫師扮演重要的角色。鄭翠芬認為醫療團隊在為此族群癌友擬定治療計畫的時候,除了治療策略之外,心理層面的支持更是重要。
同為女性,鄭翠芬表示,在面對年輕型乳癌患者時,醫師要更具耐心解釋治療過程,站在病人角度出發,提出更多的治療策略及方案,幫助癌友更有動力與毅力去面對後續的長期治療。
乳癌之所以讓女性恐懼,不僅是它對生命造成的威脅,更讓女性害怕的是術後性徵變得不完整。鄭翠芬強調,年輕型乳癌在治療上,除了考量治療副作用與復發風險之外,乳房外觀及生育更是必須考量的重點。
整型式乳癌手術留外觀建立信心
鄭翠芬直言,面對年輕型乳癌患者,醫師一定會想方設法替患者保留乳房,即使腫瘤過大無法保留乳房,也會先採取術前輔助療法,待腫瘤縮小後,再透過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讓癌友依然能充滿自信、抬頭挺胸,做個真女人。
她解釋,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可以讓癌友的外觀與生病前形狀差不大,可以穿上泳衣甚至泡溫泉,可以像其他女性一樣自在生活,不必擔心他人異樣眼光。
荷爾蒙治療後面臨的生育問題
提早進入更年期也是年輕乳癌患者在一連串治療下必須面對的課題。鄭翠芬表示,即使是初期乳癌,除了開刀也需輔助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許多病人可能還未生育,但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會抑制卵巢的功能影響生育功能之外,癌症治療也需要一定的治療和觀察期,接受完5年的輔助治療後,往往已錯過合適的受孕時機。
通常她會建議患者在在開始化學治療前,病人若先透過誘導排卵方式取出卵子或是受精的胚胎預先冷凍,待治療完成、身體適合懷孕後再將卵子或胚胎解凍,婦女仍有懷孕、生產的機會,不讓女性抱憾,加上科技進步,鼓勵年輕型乳癌病人仍應積極面對疾病治療。
最後鄭翠芬提醒患者,乳癌治療近年來已有非常顯著的治療進展,不論是年長型或年輕型的患者,請務必相信醫師與醫療團隊,所有未經醫學證實散布於網路上的諸多不實訊息或非正規治療,都存在資訊不正確的風險,對病人完全沒有幫助。
文/邱玉珍 圖/雷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