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雖然才剛開始,連續幾日出現極端高溫,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6 月熱傷害就診人次創下 3 年來新高,尤其 65 歲以上長者熱傷害就診人數是去年同期的 1.2 倍。除了避免最熱的時段外出活動之外,必須待在戶外工作及活動者,一定要增加休息頻率,讓身體漸漸習慣熱環境,而待在家中的長輩也要當心室內熱傷害發生。
暴露高溫環境過久讓調節中樞失調
今年夏天氣溫動輒 35 度以上,光站在戶外就會大汗淋漓,一般來說人體正常溫度約在 37 度左右,暴露高溫環境時,身體會藉由微血管擴張與排汗的方式降溫,新竹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郭妍君醫師提醒:「若暴露在高溫環境過久、體能活動過度、加上體溫調節中樞失調時,就會產生熱傷害。」
熱傷害可能產生一連串對身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水分與電解質代謝紊亂、神經與心血管等系統功能障礙等等,郭妍君進一部解析常見的「熱傷害」差異,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
- 熱痙攣: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時,因鹽份與體液流失造成四肢肌肉痙攣的現象。
- 熱昏厥:在炎熱環境中站立太久,或突然站立的瞬間,因皮膚血管擴張導致靜脈血鬱積在週邊,導致腦部暫時性的缺血而造成昏厥的現象。
- 熱水腫:在炎熱環境中,四肢的皮下血管會擴張以加速散熱,同時也會導致組織間液滲出,積聚於四肢而引起手腳腫脹。
- 熱衰竭:在炎熱環境中因體內水分、電解質大量流失,導致血容積減少而發生的症狀,如虛弱、口渴、疲倦和頭痛,也可能伴有食慾不振和噁心嘔吐,但神智仍清醒。
服用慢性藥長輩!特定藥物抑制散熱能力
但其實長輩即使宅在家不出門,若沒有保持涼爽、勤補水分,仍有可能發生室內熱傷害,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長輩較難適應突然的溫度變化,同時也常伴隨有讓身體對於熱反應產生變化的慢性疾病。」
此外不少長輩有慢性疾病,也要流行平時某些藥物使抑制身體散熱能力,例如:利尿劑、部分心血管疾病或精神疾病藥物、減重藥等,台北慈濟醫院藥學部姜欣瑀藥師提到:「熱傷害可能由於汗腺被抑制,導致散熱能力變差,或由於藥物副作用:惡性高熱、血清素症候群、對藥物過敏產生的發燒引起。」
長輩三招預防室內熱傷害
一旦長輩不愛喝開水或因正服用影響身體控制體溫或出汗能力的處方用藥,造成體內熱能無法順利排除時,若持續處於不通風又高溫的居家環境,尤其是住在頂樓,加上若捨不得吹冷氣,更容易發生熱傷害。
- 保持涼爽:穿著寬鬆、涼爽的淺色衣服,並適時開冷氣涼一下,冷氣溫度建議設定在26-27度,並可搭配電風扇達到室內降溫效果。即使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的環境。
- 勤補水分:定時定量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若家中長輩不願意喝沒有味道的白開水,可以嘗試加一點檸檬片以增加風味,或是讓長輩多攝取 3 蔬 2 果,以補足水分的不足。
- 隨時留心:提醒家人留心長輩,若長輩反應或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設法保持涼爽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立即就醫。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夏季進入「熱傷害」高峰!警示中暑不能做的三件事情
熱到受不了怎麼降「體感溫度」?醫師籲:多撐深色大傘、穿涼感背心
全國熱傷害比去年同期高出兩百多人!中醫師:勿天天刮痧小心肌肉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