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擺脫傳統復健!新技術半身癱瘓也能恢復行走

中風患者即時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後,後續仍有條漫長的復健之路,傳統復健療程枯燥無趣,許多患者下半輩子得面臨失能的問題,但在醫療科技進展之下,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搭配使用擴增實境,同時結合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rTMS)進行復健,讓患者恢復狀況非常良好。

新技術能提升腦可塑性!讓復健效果更好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最常聽到使用於精神疾病,但事實上以中風輔助治療來說效果也極佳,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賴建宏主任指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主要透過磁場產生的電流,刺激或抑制神經細胞,提升腦可塑性,可讓後續進行的傳統復健效果更好。」

傳統復健療程主要像是手部抓握、踏步、練習平衡等動作皆是患者常見的反覆性動作,患者做沒多久就會覺得無聊,而這次研究團隊則設計相對應的AR遊戲,主要針對認知、上肢、下肢及平衡訓練,例如偵測患者抓握的手勢,將畫面上的物品移動到特定位置,或行走在各個風景的虛擬空間中,透過繞開、閃避障礙物等遊戲設計,達到復健的效果。

有效提升患者復健意願!活化周邊神經細胞

為了增加病患的興趣與動力,又再結合得分、排名等挑戰元素,相對的遊戲同時也記錄了復健時的各項數據,提供醫師進一步分析患者狀況調整療程。

這樣虛擬實境結合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技術,確實開始使用在臨床上,賴建宏收治一名出血型腦中風患者,急性期過後仍半身癱瘓,在執行 1 個月的復健療程後,已可穩定行走,上肢也從無法自己活動到可以自主活動,復健成果令人振奮。還有其它患者復健成效佳,不僅走路速度變快,手腳的力量也增加了。

大部分中風的病患因負責四肢活動腦部神經損壞,導致兩者之間失去連結,無法發送正確的訊號到四肢,影響患者的四肢不聽使喚,賴建宏強調:「必須讓患者透過有意識、規劃過的復健動作,重新訓練腦部神經,甚至活化周邊健康的神經細胞,達到替補損傷神經的作用。」

未來擬進行遠距復健!搭配機器人輔助

AR 擴增實境提升復健的成效,包括極地登峰、開車、圖形配對等遊戲,訓練範圍包括平衡能力、日常及認知功能,目前國內外少有以復健為目的設計的 AR 遊戲,而 AR 可彌補與改善 VR 與真實世界缺少互動的缺點,此外未來可以結合智慧醫療進行遠距復健。

透過多種技術進行神經復健,不僅讓患者在復健過程中更輕鬆、有趣,同時也相對縮短復健時程並提升復健成效。除了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加上 AR/V R復健,下一步將規劃「機器人」輔助復健結合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期望為不同患者找出復健成效最佳治療方案。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任賴建宏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腦中風後偏癱怎麼復健?視覺回饋技術提升復健成果!
腦中風患者最怕失能!「科技復健」有助活化大腦神經
光靠電療刺激沒用!腦中風復健犯三大錯誤小心「越練越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