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護單位不是家 陽明附醫非藥物治療 讓失智長者回歸家庭

iStock-913285038

70歲的蔡阿嬤,這幾個月開始出現輕度失智的情形,熱愛烹調的她,多次在去買菜的路上迷路,擔心的家人為了蔡阿嬤的安全,把她送到了養護中心。所幸,養護機構在與陽明附醫的團隊溝通後,由個管師介入,陪同蔡阿嬤去買菜,並且與家人溝通照護的辦法,一陣子後蔡阿嬤的失智情形得到穩定的控制,成功走出養護機構,回歸家庭。

台灣的後花園-宜蘭,其實一直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早在2015年,宜蘭便已經進入了高齡化社會,整整提前全台平均3年。

為了因應越來越多的長輩就診問題,陽明附醫開始思考,在高齡長者中,什麼疾病是常常遇到的?「當時便確定,失智症是一個主軸發展,」神經內科主任,失智症照護及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蔡秉晃指出。

一站式服務

2011年,醫院先從門診的方式開始做調整,試著推行包含記憶門診的一站式整合性照護。「按照一般的失智症就診流程,第一次來看診,醫生問診完之後,會開很多的檢查,這些檢查分散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大概需要2個星期到1個月的時間來完成。」

但是如果真的要花那麼多時間陪同就醫,回診時才能得到初步的結論,對失智家庭來說實在是一種煎熬。因此,陽明附醫設立了預約的一站式門診,無論是社區或是基層診所,甚至是個人,都可以跟個管師聯繫,預約檢查。

「當天會一起做完所有檢查,並且包括電腦斷層、心理測試考試、初步的抽血結果,也都會在當天出來,」經過快速的評估後,個管師可以一次講清楚有什麼照護資源可以使用,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個管師還會在網路上現行幫他們提出申請。

等到所有的檢查結果都出爐,2個星期後,家屬可以得到相當完整的病人報告,並且已經清楚可以尋求哪些資源。「家屬能夠安心,病人能夠迅速得到照顧,」蔡秉晃指出。

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

整合門診成熟後,2014年,陽明附醫承接了衛福部的計畫,開始推動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

「目前阿茲海默症並沒有一個藥物來根治,都只能症狀緩和,但是『非藥物治療』則已經被確認是有治療效果的。」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開設了4個班級,一個星期上2次課,內容包括藝術創作、運動、帶唱歌(音樂治療),一次上課時間2個小時。

「我們確實發現病人狀態變好了,他們的認知功能、體力、心肺功能在前面9個月逐漸進步,就算沒有藥物,也有顯著的進步,」蔡秉晃表示。

「雖然按照建議,應該是一個班12名學員較為恰當,但是為了照顧更多長輩,我們有稍微進行擴班,一班招收15名學員,」蔡秉晃坦承,畢竟,目前中心登入的失智症病人,已經高達3千人。

與養護機構合作,讓病人回歸家庭

蔡秉晃指出,理想中,失智症病人還是盡量留在社區,而非進入養護機構。醫院團隊會試圖與養護機構接觸,給他們正確的養護觀念,「我們在試圖建立一個觀念:養護機構只是一個暫時的家,而不是一個終老的地方。」

目前,已經有2家機構配合醫院,做到「零約束」不限制病人的行動,並使用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大約每半年,就會有1到2位病人,可以從機構回歸家庭。「不多,但是確實是一個機會,」蔡秉晃表示。

延伸閱讀:

推動老幼共學 高雄大同福樂學堂把日照變成「快樂上學」!

讓「樂齡陪伴機」的孫女陪您說笑話!「機器可以隨時在您身邊」

長照除了自己顧或安養院,還有這個可以選!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