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25 分貝都聽不見失智風險大增!一招快速自我檢測

根據國發會預估,台灣老年人口占比將持續提高,再兩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隨著年齡增長除了行動力、體力退化外,聽力也會漸漸衰弱,耳鼻喉科醫師提醒:「除了正常退化外,長者若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服用耳毒性藥物都可能加速進展到聽力損失。」若置之不理,研究指出當聽力連 25 分貝都聽不到時,有較高的風險產生「失智症」。

三大因素恐讓「聽不見」影響認知功能

別以為聽不清楚沒關係!聽不見汽車喇叭、燒開水聲音除了造成人身安全之外,研究顯示長期聽力損失與「失智症」高度相關,根據《刺胳針》在 2020 年一篇研究發現,失智症可控因素約佔 40% ,聽損又佔失智症可控因素 8%。

人的聽力從 40 歲之後就會慢慢的下降,依據基因差異下降速度不同,因此有 70 歲阿伯聽力仍非常好,卻也有中年 40 歲便開始漸漸聽不到別人說什麼。另外,包含許多慢性疾病、三高都可能加速聽覺神經受損。

  • 認知負荷理論:大腦過度費力在去理解語音及聲音,造成大腦無法有效工作。
  • 大腦結構變化:腦細胞缺乏聽覺刺激造成萎縮,讓腦部越來越退化。
  • 社交孤立:聽損族群因溝通困擾減少社交活動,造成外界刺激大幅減少。

另一項由聽損與失智症協會共同針對一萬多名平均 65 歲長者研究,確實發現聽損與失智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在 45 至 64 歲的患者關聯性特別明顯,因此聽力保護、聽力篩檢、聽力矯正治療可用作緩解失智症的策略之一。

從高頻率開始聽不到!不可忽視「退化性聽損」

其實能聽到聲音是經過人體非常複雜的機轉,由耳朵內數千個「毛細胞」負責接收不同頻率的聲音,並傳送訊息到大腦。但內耳沒有再生能力,當不斷接觸噪音、較大聲的環境之下逐漸損害毛細胞,而接受高音頻的毛細胞是第一個接受聲波的細胞,比其他細胞更容易退化。

所以臨床上老年人的聽損問題大多為「退化性聽損」,特別是在「高頻率」聽損特別嚴重,一般正常人可聽到 20 至 2 萬赫茲頻率,林岱樓觀察:「很多老人家在 6 千至 8 千赫茲聽力明顯驟降,但這段頻率日常較少使用到,未必當下有意願就診,通常都要等到家中長輩聽不清楚家人講話、電視開很大聲時才會有意願到診間。」

民眾在家若想自我檢測,可以在耳朵左右兩側輕微搓揉,手指之間的摩擦聲大約為 20 分貝,當聽不清楚這樣聲音時,須針對外耳道及耳膜、耳壓測試、純音聽力等方式進行檢測判定。另外,林岱樓也建議:「若不想去醫院的話,也可以帶到居家附近的虹韻聽力中心,都有免費的醫療級聽力檢測服務。」

一旦面臨聽損問題讓長輩容易覺得被孤立,甚至擔心聽不到別人講的話,反而不敢交流,思想也較為消極、負面,出現社交隔離。林岱樓曾收治一名患者是大學教授,因為逐漸聽不清楚後,無法清楚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便開始不願與學生交流,間接影響到工作與職場。

連一般對談都聽不清楚!考慮助聽器重拾生活

若發現自己或家人逐漸聽不見別緊張!退化性聽力有機會重拾聽力,多數長者在配戴「助聽器」便能有明顯改善,至於哪些族群該配戴助聽器?林岱樓提到:「可從日常生活需求考慮起,像是還在職場工作的人需要配戴需求就高。此外,當一般對談(約 60 分貝) 都聽不清楚,出現明顯溝通障礙時也會建議嘗試配戴。」

多數患者配戴助聽器後,不僅生活變得比較豐富,跟家人的關係也會大幅的改善,對提升認知功能也有幫助,像前述的大學教授在配戴助聽器後終於能聽見學生問題,以致重拾跟學生的交流。

早期助聽器常有回音、噪音等問題,過往有些長輩配戴後會不適應,隨著科技幫助之下,助聽器品質逐漸改善,連外型也越來越潮流,改變過往對助聽器的既定印象。

為保持良好聽力健康,林岱樓建議:「健康的成人每 3 年至少要進行一次聽力檢查,如果是已經有聽損或是高風險族群,例如 50 歲以上或是工作上經常性的噪音暴露,則建議每年定期進行檢查。此外,如果忽然出現耳鳴、耳悶等聽力症狀時,建議要盡快就醫,以把握黃金治療期。」

免費聽力檢測:https://best-sound.pse.is/55rb8n

文 / 王芊淩、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