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來臨,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漸漸浮上檯面。根據台大公衛數據統計,近一年來自殺企圖者達到 25 %,但社會認為年輕人普遍是抗壓性不足或草莓族,讓心理師聽聞非常心疼。
根據公共衛生數據統計,在 2022 年近一年內,高中生有過自殺的想法的人從 18 %上升到 25% ,等於每 4人就有一人有過自殺想法。而有自殺企圖者從 6.3% 上升到 9 %,等於每 10 人就有一人有自殺企圖。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指出,因憂鬱或心理問題而自殺的青少年,可以用「冰山模式」解析,每一起自殺事件出現只是冰山一角,背後可代表 20 至 40 件企圖自殺事件,每個事件背後更隱藏著 10 多個自殺的想法,絕對不能輕忽。
年輕人心裡其實也很苦
過去談到年輕人的憂鬱問題,經常被社會貼上標籤,認為是「年輕人不夠知足、抗壓力差、是草莓族」等,然而心理師鄧惠文表示,最常遇到不理解的大人說「年輕人怎麼會有壓力?他們不是自由自在?很有創意?又很多元發展嗎?」
但根據臨床的經驗,她看到很多年輕人最大的心聲,是「我都沒有辦法被人了解、我無法得到幫助…」鄧惠文也提出了三點,年輕人在心理問題與求助困擾上遇到的障礙,期望可以得到社會的重視。
第一,從小到大洗腦要創造非凡人生
鄧惠文表示,過去在 10 年至 20 年網路非常蓬勃發展,社群傳播、工作型態和學習方式都有很劇烈的變化,很多新興產業雖然如雨後春筍般的誕生,甚至對打破許多傳統產業的思維,卻也讓年輕人備感壓力。
「這些新事物的誕生,很多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年輕人多半不希望跟父母過一樣的生活,但也沒有一個前輩可以真的教學或者說服他們怎麼做會好,這個時代的成功很難被模仿、問題也很難解決。」
鄧惠文說,年輕人從小都被要求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路,凡事只能靠自己、不能依賴他人,而且東西不只要獨一無二、要創新,做出來還要比人家好,才擁有非凡的人生。
第二,你做的永遠不夠好
鄧惠文表示,很多年輕人也會訴苦,覺得自己不管怎麼做都不夠好,「如果你從小沒有才能,就會說要去學才藝、多念書;如果你會才藝又會讀書,又被說你不夠會玩;會玩了之後又說妳人際關係不夠面面俱到;全部都達到了就說你太獨立、太ㄍㄧㄥ了!」
導致現在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人生都不太滿意,又或者經常輕忽人際關係的重要,經常在社會壓力下追求更多成功的標準,對於心理自我的探索也不足,或者跟人互動的狀況產生摩擦之後,很害怕成為別人的情緒負擔,會寧可趕快逃走。
第三,害怕求助生活變成一座孤島
鄧惠文說,年輕人願意凡事靠自己很好,但往往也很不喜歡求助,寧可將很多壓力扛在自己身上,再加上社會也給予很多元的生活方式,鼓勵大家各自過自己的生活,不要插手別人的人生。
但也容易讓很多人變成一座孤島,假如今天有人突然不上班不上課,很有可能也不會被發現,更不要說會被在意,大家就認為「啊!他有他自己的考量和決定。」、「沒有注意到悶在房間有異狀」等等,因而錯失介入與關心的機會。
我需不需要心理諮商?心理諮商是什麼?
衛福部心理諮商的資源雖然對外開放給年輕人使用,甚至今年 8 月起,推出凡 15 歲至 30 歲年輕人都可以免費進行心理諮商 3 次,但要如何破除「求助」與「心理問題」的標籤化更為重要。
鄧惠文說,心理諮商的範圍很廣,可以包含輔導心理治療或深度心理學分析、榮格分析,每一個都有他著重跟擅長的地方,這項大領域可以幫助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
同時最重要提供情緒支持跟關係陪伴是最重要的,並一起找到更多問題的根源,了解自己的調適系統哪裡有盲點。望可以把心理求助等於抗壓性低的標籤可以被撕開,求助是勇敢的。
圖、文/謝承恩
雖然你因為憂鬱而暫時無法看到美好,但明天你一定可以再看到一次。
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
免付費生命線 1995
張老師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