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邁入精準治療時代!醫師詳解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的差異

豔陽高溫對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猶如酷刑,天氣悶熱、汗流不止,導致皮膚慢性發炎、紅斑搔癢、丘疹遍布、皮膚乾燥無光澤,尤其是,癢感越抓越癢,一不小心就破皮流血滲液,造成細菌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大宗,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10 歲以上異膚患者約有 3 成 8 屬於中重度,他們正值青春年華,卻因為皮膚搔癢難耐,以致於晚上失眠,白天精神差,無法專心聽課,影響課業;而外顯的病灶,也常受他人異樣眼光,導致情緒焦慮,身心壓力大。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表示,過去 20 年來傳統治療藥物對中重度異膚患者效果有限,幸有新藥研發推陳出新,例如,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加入,且陸續有條件納入健保,為異膚患者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治療武器。

詹智傑指出,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通過健保給付的最大意義在於,有更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可以接受更具療效的先進治療,且醫師與病患的用藥選擇性更為多元。

生物製劑 V.S 口服小分子藥物比一比

  • 生物製劑:蛋白質製劑,分子量大,必須以注射方式進入體內才能發揮療效,精準鎖定造成皮膚發炎的介質,減少發炎的淋巴球反應。生物製劑會把發炎路徑的連鎖反應「壓」下來,平均約 2〜4 週可看到膚況變好。
  • 口服小分子藥物:口服吸收,作用在過度活化的發炎細胞,阻斷淋巴球的發炎路徑,一樣可以打對病灶。大約吃 1 週就可明顯改善膚況,尤其是患者最在意的癢感。

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提到,醫師處方會依據療效、安全性和病人喜好這 3 個原則來開立,像有小朋友害怕打針、有患者不喜每天吃藥、部分患者會忘記服藥等,醫師會與病人和家屬溝通後,做出最適宜選擇。

詹智傑表示,臨床上有所謂的達標治療(treat to target ),也就是先設定好治療目標,在一段時間內若沒有達標,醫師應該要積極考慮換藥或加藥。尤其是初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必須與病人和家屬溝通清楚治療方案,減少因為對於治療時程的錯誤期待,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錯失了最有效的長期控制機會。

精準用藥怎麼選,可視使用狀況做決策

而到底該用生物製劑,還是口服小分子藥?許仲瑤提到,生物製劑雖有效,卻容易出現眼睛紅腫、發癢等結膜炎副作用。她分享,門診中有少數病患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效果雖好,,輕者結膜炎可透過點眼藥水治療,若太嚴重就只能改換口服小分子藥。

許仲瑤說,有一位 30 多歲的中重度異膚患者,曾自費施打生物製劑,施打 2 個月後眼睛紅腫,癢的難受;後來申請到健保給付,又試了 1 次,施打了 1 個月,不料結膜炎仍沒轉好,只好改換口服小分子藥。

詹智傑則有位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從小喜歡游泳運動,但只要下水到游泳池就會被投以嫌棄的眼光,多年來他只能到沒有人的偏遠海邊游泳。在使用口服小分子藥症狀明顯改善,膚況穩定至今。

詹智傑提醒,使用口服小分子藥物雖方便,但為了用藥安全,需要特別注意進行風險管理計畫,針對 B 型肝炎、C 型肝炎和肺結核等慢性感染症進行監控管理,以減少因藥物作用而導致之感染控制不佳情形。

目前,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健保給付條件一樣,須要先經過 3 個月照光治療、使用 2 種免疫調節劑,EASI 分數等於和大於 16 分以上者,若症狀仍未改善,經過申請,健保才會給付。

在新藥研發與日俱進的今天,異位性皮膚炎已進入個人化精準治療時代,中重度異膚患者要善用健保給付新藥的政策,與醫師好好討論病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異膚患者的肌膚恢復往日光彩指日可待。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詹智傑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許仲瑤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異位性皮膚炎不能只靠類固醇!醫師一次詳解特徵、症狀、治療方式 5 大重點
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原因與治療原則?保濕最重要!「133 法則」洗澡後是關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