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這是琅琅上口的歌詞,實際上比起在海裡游泳消暑,游泳館的泳池對民眾來說更為方便。不過一靠近游泳池,就聞到濃濃的消毒氣味,是因為在池水中加進氯的緣故。但為了水質清潔而加進的氯,對人體其實有不少風險,游泳危機究竟有哪些?專家一次說明。
在泳池裡,只有下水、接觸到水、嗆到水、喝進水,對身體才會有影響嗎?「其實只是在泳池附近,即便沒有游泳,單純吸入空氣也會有風險!」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教務長許惠悰從 2006 年開始,便著手研究泳池裡的風險,陸續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直到現在也仍持續研究。
至於為什麼會對泳池的風險產生好奇,原來許惠悰只是偶然聽見丈母娘分享,有位每天都會去游泳的朋友,最後因膀胱癌離世。明明在大眾的觀念中,幾乎都認為游泳代表著健康,難道泳池與人體健康有關聯嗎?
氯與水中有機成分結合,會產生消毒性副產物
後來許惠悰發現,當氯碰到水中的有機成分,會形成 600 多種消毒性副產物,其中三氯甲烷、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三溴甲烷,四者合稱「三鹵甲烷」(TTHM),被證實有致癌風險,最常發生的正是膀胱癌。而在流行病學調查中,這類化學物質通常有以下影響:
- 恐破壞男性精子活性、減少精子數量。
- 可能造成女性生出早產兒、低體重兒,甚至身體缺陷的孩子。
- 與罹患膀胱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腦癌的風險有關。
另外許惠悰補充,還有一種物質稱作三氯胺,與氣喘的風險有關。他說明,國外研究顯示在泳池時,每人平均會排出 75 毫升的尿液,當尿液與氯結合,就會產生三氯胺。若透過呼吸而吸進三氯胺,它會去攻擊人的呼吸系統,經常暴露在泳池中,將容易產生呼吸道疾病,比如氣喘、呼吸困難、流鼻水、打噴嚏、喉嚨沙啞等。曾有研究證實,美國奧運選手罹患氣喘比例高達 13 至 15%。
泳池風險有哪些?專家告訴你 4 大發現
氯與水結合後,會產生 600 多種化學物質,現在對於它們的研究仍相當有限,因此許惠悰指出,實際上泳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同時,這也代表無法將那位朋友的疾病,跟暴露在化學物質下而引起畫上等號。但不可否認的是,泳池的確存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風險。他便從 2006 年開始研究,最後有了 4 大發現。
發現 1:所有暴露途徑中,以吸入空氣的風險最高
「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一定是暴露在該物質中,才有機會進入人體。」在此前提下,許惠悰說明,人體接觸到 TTHM 的途徑包括換氣、皮膚與水接觸、游泳過程不慎喝進水。而研究證實,吸入比接觸、喝進的風險都來的高。
在組成 TTHM 的 4 種化學物質中,三氯甲烷(氯仿)的濃度是最高的,它也被證實是主要可能致癌的危險因子之一。許惠悰解釋,氯雖與水結合而產生副產物,但三氯甲烷主要從水中揮發至空氣裡,再加上無論何種泳式都會換氣,這才導致有吸入的暴露途徑。
為了證實吸入空氣的風險比皮膚接觸大,在另一個研究中,許惠悰嘗試控制其中一種暴露途徑,也就是讓研究對象穿著防水衣,不讓皮膚與泳池接觸,另一組則單純穿著泳裝,兩組互為對照組。觀察游泳 40 分鐘後,體內三氯甲烷的濃度,結果則顯示沒有差異,因而證實了原先的發現。
發現 2:位於水面 10 至 15 公分處的空氣,比岸邊更危險
由於換氣為風險最大的暴露途徑,許惠悰也透過儀器紀錄水面與岸邊的空氣中,三氯甲烷濃度是否有差異,而結果顯示水面 10 至 15 公分處的濃度,的確比岸邊來得高。也符合原先的預設,因為三氯甲烷由水中向空氣揮發,理應也是水面濃度最高。
發現 3:當泳池人數超過 27 人,三氯甲烷濃度上升至最高點
空氣中三氯甲烷的濃度與泳池中的人數變化有極大的關聯。許惠悰解釋,泳池水的有機物會與氯反應而產生三氯甲烷,有機物濃度越高,也會導致產生的三氯甲烷越多。造成水中有機物多寡的變因,其實與每人所使用的洗髮精、沐浴乳、保養品有關。而在泳池中向前划的動作,也促進三氯甲烷更快速揮發至空氣中。
因此許惠悰猜測,三氯甲烷濃度將於泳池中有多少人有關。研究過程他同樣透過儀器輸出三氯甲烷濃度,且每 15 分鐘記錄一次泳池中的人數,並觀察在 24 小時內濃度變化與人數變化之間的關聯。最後發現無人下水游泳時,三氯甲烷濃度最低,早上 8 點晨泳人數最多,因此濃度最高,兩者呈正相關。
目前國際對於人體容許的三氯甲烷暴露濃度並無定論,但許惠悰指出,在葡萄牙的中研究,三氯甲烷濃度若為每立方 36 微克,屬於低暴露濃度;36 至 136 微克屬於中暴露濃度,136 微克以上屬於高暴露濃度。而研究發現只要泳池有 27 人,三氯甲烷濃度即來到高暴露濃度的範疇。
發現 4:溫水游泳池比冷水游泳池濃度高
許惠悰補充,溫水游泳池與冷水游泳池有差異,因為溫度是促進揮發反應的重要因子,基本上「溫度控制一切,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三氯甲烷濃度也會越高」。
我們普遍認為多游泳能維持身體健康,卻忘了泳池中的確有風險存在。不過許惠悰強調,泳池依然不能與癌症畫上等號,且無法否認游泳帶給人的正面效益,進行研究的目的只是希望能找出風險,並嘗試將風險最小化,以提供民眾安全、健康的環境。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玩海上立槳拍美照「不穿救生衣」撞得滿身血!專家籲玩SUP千萬別做這些事
炎炎夏日還能帶孩子去游泳、野溪嗎?家長擔憂食腦變形蟲感染風險,兒童急診科醫師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