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安心吃!低鉀磷加上優質蛋白 磷鉀友善標示體貼腎臟病友

慢性腎臟病病人除了須透過藥物治療,更應結合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善,讓患者穩定的保護腎臟功能,減少「疾病的惡化」甚至是「併發症的發生」。腎臟科醫師和營養師分別從疾病醫療與飲食衛教角度,為慢性腎臟病友提供解方,共同守護病友健康。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口已經突破 200 萬,平均每 8 位成人就有 1 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且每年有 1 萬 2,000 人進入末期腎臟病,需要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療來維持健康。由於腎臟病早期近乎沒有症狀,或是遺傳性腎臟病不易察覺,也因此造成民眾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與警覺,而忽略腎臟功能的檢查,進而造成難以挽回的憾事發生。

無痛且難察覺的慢性腎臟病,透過抽血驗尿檢測就能得知

奇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腎臟科主任王憲奕表示,慢性腎臟病從字義上來看,「慢性」是指透過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肥胖者減重、吸菸者戒菸等生活型態的改變三個月之後,還是無法回復正常功能時,就可診斷為「慢性病」。腎臟病是指臨床上透過抽血和驗尿檢測,代表腎臟功能的預估腎絲球過濾率(eGFR)持續低於 60 ml/min/1.73m2 以下,或是 eGFR 雖然有 60 ml/min/1.73m2 以上,但腎臟有實質傷害,像是蛋白尿、血尿或病理上的異常,都可診斷為「腎臟病」。

王憲奕主任表示,過去台灣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eGFR 數值小於 60 的民眾中,只有近 7 % 的人知道自己的腎臟功能數值異常,由此顯見多數腎臟病早期是很難覺察的,也因此當被診斷出慢性腎臟病時,往往已是中晚期。

王憲奕主任提醒,如果是三高患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是高尿酸、肥胖、吸菸族群、年長者,或是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的人、家族有多囊腎遺傳疾病者,都是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另外,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腎病變、腎絲球腎炎、間質性腎炎等疾病都會傷害腎臟功能,引起慢性腎臟病,提醒患者必須好好控制病情,避免危及腎臟健康。

王憲奕主任表示,民眾可熟記「泡、水、高、貧、倦」口訣,發現有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症狀時可至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透過「驗尿」及「抽血」檢查了解自己的腎臟功能。

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調整,藥物控制延緩腎功能惡化

對於不可逆的慢性腎臟病,該如何控制和治療減緩惡化的速度呢?王憲奕主任指出,對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藥物控制雖然重要,在此之前必須先透過飲食控制、規則運動、減重及戒菸等生活型態調整,再加上藥物控制,努力減緩 eGFR 衰退的速度及減少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就飲食而言,腎臟病病人應避免高蛋白和高磷鉀食物,這些食物會造成腎臟負擔;再者是要有足夠水分攝取,讓腎臟能發揮「過濾」功效。規則運動能做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533」,每周運動 5 次、每次超過 30 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 130 下,像是快走等簡單運動都能達到效果。

王憲奕主任也特別提醒,尿毒素和尿廢物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蛋白質,因此必須採低蛋白飲食,不過這也可能造成熱量攝取不足而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因此熱量的補充必須特別注意。再者患者對於「高磷鉀食物」所知不多,因此建議患者能依個人飲食內容和營養師仔細討論並適當調整,控制病情避免惡化。

謹守「低蛋白少磷少鉀」飲食原則,油品補充也須謹慎

奇美醫院營養科主任劉美媛表示,腎臟病患者因體內無法自行排出含氮廢棄物且尿液量排泄減少,以致含氮廢棄物、鈉離子、鉀離子過多堆積在血液中,避免此狀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限制「入口」食物,也因此在飲食的限制上相對多。

因為代謝蛋白質會產生含氮廢棄物,為避免增加腎臟負擔,蛋白質的攝取必須減少,所以腎友在未進入洗腎階段前,建議以低量蛋白攝取為主,但是所攝取蛋白質需要高生理價才會轉化成身體可完全利用的「優質蛋白」,更適合腎友食用。

另外,腎臟還負責代謝身體中的電解質,像是鈉、鉀、磷等,所以高磷食物像是火腿、香腸、泡麵、碳酸飲料、牛奶、蛋黃、全榖雜糧、堅果等,以及零食類加工製品等,高鉀食物像是中藥、茶、雞精、低鈉鹽、薄鹽醬油、火鍋湯底等,以及高鈉食物像是高鹽食物、醃製食品等,都應該少吃甚至不吃。楊桃是慢性腎臟疾病病人飲食禁忌,容易造成腎臟功能惡化,腎友應視為飲食禁忌不可攝取。

慢性腎臟病患者未洗腎前因為需少吃蛋白質,又不能吃全穀雜糧、堅果等含磷高食物,常常會因飲食限制過多而造成營養攝取不足甚至營養不良問題,所以建議腎友要補充熱量高的食物,或是選擇好的油脂有助於熱量補充。劉美媛也提醒,許多末期腎友的死因都不是腎臟疾病,而是心血管疾病(粥狀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因此好的油品(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苦茶油、玄米油等)選擇就很重要。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