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腦中風後失能風險!醫解析主因「肢體痙攣」 徵兆與治療一次看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的腦中風新發生數約為 3 萬人,更是僅次癌症的第二位死因。近年雖然腦中風致死率有明顯下降,但發生率仍居高不下,後續引起的失能與肢體痙攣有很大的關係!

三軍總醫院復健部醫師張正強指出,腦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所造成的非創傷性腦神經損傷,可導致認知、平衡、語言以及局部肢體運動、感覺等障礙,容易演變成失能,成為家庭沉重的負擔。

中風後注意疼痛與關節徵兆

他認為,中風後的失能主要原因之一,可能與疼痛和關節攣縮有關,導致生活品質不佳。其潛在機制被推測可能是脊髓上的抑制性和興奮性感覺輸入的平衡被破壞,導致牽張反射的去抑制狀態。

很可能進一步出現肌肉無法放鬆,最明顯的徵兆就是發生在身體的神經系統(大腦或脊髓)受損後所引起的,例如腦中風、腦傷、缺氧性腦病變、多發性硬化症、脊髓壓迫和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等。 

靠肉毒桿菌治療活動仍受限

張正強指出,過去傳統治療包括復健物理及職能治療、口服肌肉鬆弛劑藥物、肉毒桿菌素肌肉神經阻斷術以及手術治療,但僅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有效改善被動式的關節活動角度,但主動運動仍有限制。

因此新式治療方法,除了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又合併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原理是藉由電流透過感應線圈電生磁感應,產生磁脈衝打入大腦皮層,及磁生電感應出電流來刺激大腦神經元,可增強運動動作。

留意身體僵硬抽蓄把握黃金期

張正強指出,當民眾發現影響局部手臂或下肢移動時,手臂和腿部的某些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或緊張,甚至會抽搐或以無法控制的方式移動,或局部肌肉呈現突然僵硬和彎曲、肌肉快速收縮就該警覺。

臨床研究,把握治療光金期,透過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合併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以及強化復健運動訓練,可縮短原需等待肉毒桿菌素數天至數週方能開始發揮藥物作用的時間,而達到改善肢體痙攣,減少失能風險。

張正強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