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照顧者狀態發現疑似兒虐?精神科醫分析觀察 3 細節與 4 訣竅

面對兒少不當對待案件,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及早發現照顧者有疑似虐待的傾向?精神科醫師提出可從 3 細節辨識,也順勢分享自己觀察照顧者的 4 種訣竅,供家長學習。

日前台北有 1 名出養兒剴剴受託於一對劉姓保母姊妹家中,卻在收托 3 個月後身亡。當時因懷疑剴剴有受虐跡象,因此立即啟動兒少保護通報,直到最近才有諸多證據流出剴剴遭受保母不當對待,且手段殘忍,時間長達 3 個月,也可能更久

3 個細節辨識照顧者是否有虐待/暴力特質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明,在典型社會案件中,許多有虐待人格的犯人,總結來說,可能小時候也曾有受虐經歷,長大後較容易出現言語、肢體攻擊等行為,對象不限於人或動物;或常常自我感覺良好,認為任何錯誤都是他人的問題等。

但此事件中,明顯無法透過如此直接的方式觀察涉案的照顧者,許正典剖析,人們在為了達到某些目的時,比如得到金錢或渴望掌握權力,初期可能會掩蓋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甚至會特別重視自己的外在形象,不見得容易發現異狀。難道一點辨識照顧者是否存在虐待或暴力跡象的方法,都沒有嗎?對此,許正典提出旁觀者可辨識的 3 個細節。

  1. 風評:從照顧者身邊的街坊鄰居、親朋好友身上可以觀察,當事人在言語及行為上的評價,比如是否常常不認錯、怪罪他人,或習慣用謊話來包裝任何事,都可以列為當事人評價的參考。
  2. 自己與對方相處時的感受:如果在與對方相處時,多少會覺得壓力大、想要逃避,甚至不願與對方多做對話,請相信內心的直覺。
  3. 觀察照顧者周遭家人的身心狀態:當然,如果已經出現身體或心靈的傷害是最明顯的,比如被照顧者有焦慮、憂鬱、恐懼,或肢體上有些不太可能受傷、相對不容易被發現的部位有傷痕,像是內側、耳朵後等,也是嚴重警訊。

許正典強調,旁觀者的觀察對當事人是 2 歲以下的幼童與長輩們非常重要。前者語言發展能力不足,認知功能也尚在發展;而後者則是功能已經退化,因此從當事人的描述中恐難以判斷。除了上述 3 個細節,頂多再看他們是否從肢體語言或活動徵兆,反映自己正在承受不合理的對待或虐待。

怎麼挑選好保母?醫從自身經歷總結 4 個訣竅

許正典提到,近幾日在門診中常被問到有關「如何尋找合適的照顧者?」的問題。他表示,自己過往也身為父親,在北部也無後援,當時孩子也是交由保母照料,因此他也順勢分享當初辨識照顧者的 4 個訣竅,希望能緩解家長的憂慮,也帶來一點幫助。

  1. 照顧者有許多好的評價:現在已有保母證照制度,除了合格證照外,他建議一定要事先蒐集照顧者的評價,尤其如果是不斷有父母想排隊讓孩子收托的保母或園所,更是明顯的指標。
  2. 往內部觀察:如果照顧者只是為了自己的企圖或有其他不良動機而收托,可能表面工夫會做得非常好,比如最外的收托環境非常乾淨,但此時可以往內觀察照顧者其他環境,如廚房、廁所的清潔。日常活動軌跡大多可以顯露照顧者實際生活與口述是否言行合一。
  3. 照顧者與周遭同事、家人是否互動良好:比如收托於保母家中,大多數的保母都會有同住家人,可觀察他們是否有些不良嗜好與雙方互動。假如照顧者長期承接家人壓力,處於壓力沉重的環境下,是否反而影響照料孩子的狀態。
  4. 了解照顧者是否固定有釋放壓力的方式:與孩子長時間的相處,難免是種種高度壓力,因此照顧者需要有紓壓的能力,也可從回應中觀察是否言行一致。

許正典坦言,現在的社會,幾乎人人都只能求自保,想著如何尋找好的照顧者、避免踩雷,但社會更應該做的是「拆雷」,將不好的,反轉為好的。面對任何兒虐議題,最終都回歸到,如何讓照顧者,真正有愛心且耐心地從事育兒工作,並透過正向教養方式來照顧孩子。未來是否還能投注更多資源與力量讓照顧者學習,從根源改善兒童的生存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
衛福部社家署:如何尋找合格保母

延伸閱讀
出養兒遭保母殘忍虐死,幼兒安置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衛福部列 6 點決議防堵兒虐
世上不會只有一個剴剴案!醫揭 4 類反應可能是兒虐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