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輩每 7 人就有 1 人有骨質疏鬆!醫教 4 方法強健骨骼

只要年齡增加,骨質都會開始慢慢老化,而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約每 7 位就有 1 位是骨質疏鬆患者,且以女性患者為多數。藥師指出,除了用藥外,也建議家屬或病人可透過 4 種方式找回強健骨骼。

台灣即將於 2025 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許多老年化人口常見的健康問題也隨之普及,其中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更是逐年成長。國健署 2017-2020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65 歲以上民眾,至少有一個部位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 14.1%,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女性 17.4%、男性 10.4%),且這些數據隨人口老化持續增長。

骨質疏鬆可透過 3 類藥物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映州說明,骨質疏鬆症是骨密度減少及骨組織結構被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脆弱和容易骨折。健保署統計,每年因骨質疏鬆症引起髖關節骨折的開刀醫療支出就耗費約 10 億元以上,而後續照顧花費更可能再耗掉 30 億元,相關花費實在不容小覷。

若想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最重要的便是增加骨質密度,林映州指出,在藥物治療上有多種選擇,大概分成 3 大類別,分別是抗骨流失藥物、促骨生成藥物與混合作用型藥物。說明如下:

  • 抗骨流失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口服與針劑都有)、雌激素(口服)、Denosumab 合成人類單株抗體(針劑)。
  • 促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激素,為皮下注射,建議坐下或躺下時接種。
  • 混合作用型藥物:Romosozumab 合成人類單株抗體,可能造成低血鈣,治療期間病人應適量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D。

日常生活融合 4 方法強化骨骼

林映州表示,每種藥物都有不同利弊,且普遍都需要長期治療,才能產生療效,並減少骨折風險。因此在接受治療期間,病人與家屬都應了解藥物的副作用,及服藥時應注意事項,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避免長輩不甚摔倒就骨折。

林映州補充,非藥物治療也應與藥物治療併行,目的是患者增加肌肉耐力,以減緩骨骼流失,及透過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確實做到完善防護及避免跌倒。家中若有骨鬆長輩或自己本人就是,建議家屬及患者可學習 4 大方法,包括:

  1. 讓患者均衡飲食獲取充足營養,如鈣質、維生素 D 及蛋白質。
  2. 定期荷重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和強健肌肉,改善身體協調及平衡,健走、慢跑、登山、舞蹈、跳繩等運動都是可行的。
  3. 避免會抽菸、酗酒、過度攝取咖啡因及熬夜等會降低骨質密度的不良生活習慣。
  4. 正確評估自身是否有骨鬆症的危險因子,並提早準備預防,家庭遺傳、長期服用含類固醇藥物、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 45 歲之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都要小心。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映州

延伸閱讀
4 成長輩沒有規律運動!專家教 3 動作當銀髮族健身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