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篩檢可預防大腸癌!醫提醒:這一族群發生率上升別輕忽

雖然國內整體大腸癌發生率正在下降,但調查發現,50 到 54 歲年齡層有逐步攀升的跡象。醫師呼籲民眾,千萬別忽視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更別心存僥倖。

大腸癌是台灣常見的癌症之一,在 10 大癌症發生人數中排行第 2 名,平均每年新診斷個案有 1 萬 6,238 人,在 111 年裡則有超過 6,000 人死於大腸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提到,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 67 歲,但近 9 成大腸癌發生於 50 歲以上民眾,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

大腸癌第三、四期存活率差超過一半

不過,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可提早發現異常。今年 66 歲的陳小姐在 20 年前便是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結果為陽性,進一步追蹤後確診大腸癌第三期。除了手術切除腫瘤,後續也經過 12 次的化療,現在已經恢復健康、抗癌成功。

大腸癌第三期看似嚴重,但還不是最危險的,大腸癌病程進展速度不快,零期大腸癌的 5 年存活率幾乎 100%,第一期約 92%-93%、第二期約 70-80%,第三期約 60%。但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瀚模指出,差別在於第三期與第四期中間,一旦進入第四期存活率就只剩不到 20%,顯見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為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國健署補助 50 歲到 74 歲民眾每 2 年 1 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鼓勵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邱瀚模強調,目前 55-59 歲大腸癌發生率逐步下降,但 50 到 54 歲卻是緩緩上升,因此他提醒,年齡不是免死金牌,此年齡層應該更注意定期篩檢。

邱瀚模

怎麼做糞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怎麼辦?

研究證實,每 2 年定期篩檢可降低 29% 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 35% 死亡率,但糞便潛血檢查怎麼做?邱瀚模說明,它是種無侵入性且檢查前不需限制飲食的檢測,簡單又安全。只需要攜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在家使用採便棒刮取檢體送回,即可等待篩檢結果。

如果篩檢結果顯示陽性也不要驚慌,因為肛門痔瘡、傷口等也會影響結果,此時務必配合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確認。但邱瀚模強調,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者,每 2 人就有 1 人有大腸息肉,每 20 人就有 1 人有大腸癌。因此仍建議別賭 1/20 的機率,認為疾病不會找上自己。

大腸鏡檢查也重要!可發現早期癌症、切除息肉

邱瀚模示警,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 6 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 30%;而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 2.8 倍;如果一直未做進一步確診,大腸癌死亡風險將增加 64%。

總結來說,糞便潛血陽性者下一部必做大腸鏡確認,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賴正大說明,大腸鏡檢查前 3 日需進行低渣飲食,應依醫師指示飲用清腸藥劑,並補充大量水分。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如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不必再另外進行手術,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也能成功發現早期癌症。

確診大腸癌?手術搭配化療才能成功抗癌

除了定期篩檢並發現早期大腸癌的病患,更多卻是有症狀後才篩檢,但已經是第三期的患者。賴正大提醒,即便後續做了根除性手術,也要注意術後 5 年內通常是復發率最高的時期,接著應再接受化療,國外統計可提升 5% 的 5 年存活率。台灣本土的統計,則發現第三期病患進行根除性手術後,接受 6 個月化療與口服化療藥物,可提升 17.3% 存活率。

癌症一開始在腸道內成長並沒有感覺,等到有症狀才就醫,通常已演變成較嚴重的癌症,而透過定期篩檢及早揪出潛藏在身體裡的危機,才能儘早阻斷病變的發生,或是癌症的進展。如果有發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型態有任何不對勁,都建議到醫院檢查來減少疑慮。別抱持僥倖心態,務必正視健康問題。

邱瀚模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瀚模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賴正大

延伸閱讀
感冒快一個月好不了?醫提 2 點評估是否該去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