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天後母面」,意味著春天氣候陰晴不定」,除了容易感冒、引發舊疾,更是「過敏」的好發季節。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最近天氣多變,因過敏就醫的民眾衝出農曆年後的一波高峰,尤其對有過敏體質的人來說,氣溫變化太大,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失衡,誘發過敏發作。
根據統計,台灣每3人就有1人是過敏體質,過敏發作時,氣喘、打噴嚏流鼻水、皮膚起疹發癢,讓人相當抓狂。馬偕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惠婷表示,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環境中原本無害的物質(稱為過敏原),如花粉、灰塵、黴菌或海鮮、牛奶、花生等食物產生過度反應的現象。
春季忽冷忽熱 過敏無處不在
由於過敏體質和先天遺傳、後天飲食及生活環境等因素相關,但具有過敏體質的人是過敏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李惠婷強調,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的氣候及空氣品質不佳,易致使過敏族群誘發過敏疾病,特別在春天氣溫多變及環境的影響,過敏原可能來自於散播在空氣中的花粉、灰塵、塵蟎、黴菌等過敏原,都加重誘發過敏的機會與發作時的症狀。
這些過敏原被視為人體的入侵者,導致免疫系統產生對該物質的特異性IgE抗體,刺激肥大細胞在身體各部位釋放組織胺等發炎物質,產生發炎反應。李惠婷強調,過敏的臨床症狀會因釋放組織胺在身體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的過敏症狀依部位可分為眼睛、鼻子及皮膚,也可能影響氣管引發咳嗽或氣喘。
其中以過敏性鼻炎最為常見,導致流鼻水、打噴嚏、鼻塞、鼻涕倒流等不適。蕁麻疹或濕疹會讓皮膚紅腫發癢,過敏性結膜炎則造成眼睛紅、眼睛癢、流淚。李惠婷強調,過敏症狀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因氣喘發作呼吸困難,或喉頭血管性水腫呼吸道阻塞、甚至發生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
一輩子都在與過敏對抗
李惠婷表示,具有過敏體質的人,一輩子都在與過敏對抗,到底能不能根治或解決?一直是過敏族群最大的疑問。
而為了找出過敏原,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過敏檢測找出過敏原,做好防範措施,就可以預防過敏發作。但事實並非如此,李惠婷指出,多數人對於過敏檢測存有某些誤解,臨床上,單次急性過敏反應患者,藉由過敏原檢查不見得能找到過敏的原因。慢性過敏體質的病人,過敏原檢測可以提供日常預防的參考。
若已知過敏原,則不需再針對單一過重複檢測。由於過敏的發生因個別差異性極大且「過去不曾發生不代表以後不會發生」,所以,對於過敏的「未知」通常更讓病人感到無助。面對惱人的過敏,李惠婷建議民眾掌握以下3原則,即可預防過敏發作:
原則1:遵循醫師指示用藥
過敏的治療單靠藥物只是救急,為使過敏不再發作,或者發作間隔時間拉長、症狀減緩,經醫師專業諮詢評估後,可採取的藥物治療包括常見的抗組織胺、皮質類固醇鼻噴劑等,症狀比較嚴重者,可能需要口服類固醇或針劑治療,讓症狀獲得緩解。目前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已解決病人服用後嗜睡的問題,若仍有此方面困擾者,切勿自行購買藥物,仍應遵循醫師處方對症下藥。
原則2:戶外活動慎防被叮咬
擺脫冬天的寒冷與多雨,春季逢植物生長之際,民眾出遊機會增加,不管是花朵、草皮或樹木都存有花粉,某些蔬果中的蛋白質與花粉中的蛋白質非常相似,也可能使有花粉過敏患者食用這些蔬果時出現產生過敏,稱之口腔過敏症候群。戶外踏青建議穿著能保護皮膚的長袖長褲,不噴灑香水、使用體香膏,才能避免蚊蟲或蜜蜂叮咬,過往也曾發生因蜂螫引發過敏性休克的病例,呼籲熱愛戶外活動的民眾特別注意。
原則3:調整生活作息
春季除了花粉症易誘發過敏外,李惠婷提醒,塵蟎過敏不分四季,因此防蟎工作務必要做好,建議家中窗簾地毯、布製沙發、寢具床墊等要定期清潔以減少過敏原附著。室內空氣保持流通,家中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或除濕機淨化空氣,室內濕度維持在50~55%為佳。
避免過敏也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李惠婷提醒,外出時配戴口罩,戶外返家後立即更衣沖澡,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擁有充足的睡眠,掌握均衡營養的飲食,養成運動的習慣,都是提升自我免疫力,戰勝過敏的好方法。
文/邱玉珍、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