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與角化性疾病,不僅是皮膚疾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只影響皮膚、關節,研究發現乾癬患者也比較容易合併高血脂、代謝症候群、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且罹患憂鬱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
據統計,81%患者曾因乾癬而受困於憂鬱症狀、更有55%患者因此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於2014年正式將乾癬列為嚴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顯現這疾病對健康的威脅。
乾癬不只皮膚脫屑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是共病
目前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每年新增約3,000人,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1.6倍,其中有2成為中重度患者。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表示,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患者應及早治療,若放任皮膚發炎會引發高血脂、代謝症候群、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共病。
蔡呈芳表示,高達8成的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導致掉屑、又癢又痛甚至落髮,不僅影響外觀,也嚴重打擊患者的治療信心。特別是中重度乾癬治療過程漫長而辛苦,儘管目前有多種治療選擇,仍無法滿足所有患者的期待,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
8成乾癬都是後天引起
乾癬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落在30至39歲及60至69歲,這群患者大多是家庭的支柱,或正準備探索人生,卻可能因疾病而受限。蔡呈芳分享臨床案例,很多在服務業工作的患者,好不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卻因未能穩定治療而導致反復發作,尤其掉屑易遭人誤解是衛生習慣不佳,因而無法繼續工作。
為何發生乾癬?蔡呈芳強調,約有2至3成的患者是因為遺傳,7至8成患者則是後天因素引起,包括外傷、感染、藥物、內分泌變化、壓力大。
- 遺傳:雙親若有乾癬,子女罹患的機率較高,但並非100%。
- 外傷:身體皮膚受傷、搔抓、摩擦或開刀傷口,可能誘發乾癬。
- 感染:喉嚨的鏈球菌感染有可能誘發產生滴狀乾癬的病灶。
- 壓力:約有3-4成患者自覺壓力會使病情惡化。
- 藥物:類固醇、抗瘧疾藥物、某些降血壓藥、鋰鹽有可能誘發乾癬發作。
- 內分泌: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發生率較高,但部分人會因懷孕而獲得改善。
傳統乾癬治療藥物療效不佳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表示,乾癬非常頑固,傳統治療以類固醇藥膏、口服藥物為主,大多能有良好控制。目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治療非常多元,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患者應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然而,黃毓惠臨床觀察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可能原因包括治療效果不顯著、缺乏治療信心、經濟負擔大,另外也有可能因工作或個人情況而無法定期配合回診,顯示現有治療選擇雖多、卻並非所有患者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
小分子標靶藥物可改善皮膚症狀
所幸,近10年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乾癬治療藥物有很大的突破與進展,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出現,讓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趙曉秋強調,新一代藥物可有效控制症狀,且在頭皮等特定部位的效果更佳,用藥更便利,有望成為中重度乾癬治療的新選擇。
黃毓惠說明,相較於傳統治療,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副作用更少,且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且還提升患者的用藥便利性與順從性,最重要的是,可降低患者因為中斷治療,引發其他共病的風險。
文/邱玉珍、圖/林欣儀